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唱腔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從「南戲」聲腔到京劇板腔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6卷 第4期  作者:鄭宗昌  出版时间:2000-09-01
    关键字: 京剧 南戏 唱腔 西皮导板

    京剧又称皮黄戏,指的是京剧的唱腔主要是由徽、汉两调西皮与二黄曲腔组成。温州古老的「南戏」流传到大江南北比后相继产生四大声腔——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其中「弋阳腔」由江西传入湖北、安徽一带而和当地地方剧种兼收并蓄融为新声,即吹腔。京剧唱腔就是吸收了吹腔、昆腔等多种声腔而形成的。它继承了昆曲「联曲体」形式而形成现在「板腔体」的曲腔格式。京剧的演唱语言,并不是纯粹的「北京话」。它是把湖广中州音韵和北京语言溶合在一起,创造出京白韵白兼用,四声韵律严整

  • 文章東引黃花魚汛

    来源期刊:《闽聲》 第43期  出版时间:1971-03-31
    关键字: 江湖 唱腔 立夏 习性

    而把这种小调传到福州一带,另外一种小调,如紫琵琶、奈何天等等。这三种曲调,是闽剧的重要部份,属于「平讲」系统的。与平讲对立的儒林,唱腔以逗腔为主,这是戈阳腔的正统,是一种徒歌帮腔而以金鼓铙钹为主的形式。闽剧的一个特殊风格,是无论生、旦,都是用本嗓唱,又因为「三下响」的复故,剧目十分丰富。最早的闽剧,是各种腔调各唱各的,譬如第一出是「平讲」,第二出是儒林」,第三出是「唠唠」;发展到第二阶段,是在同一出里各唱各的,譬如同一出戏里,先唱逗腔,再唱飏歌。发展到

  • 文章對川劇的認識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6期  作者:丁宗裕 出版时间:1973-02-01
    关键字: 川剧 研究 唱腔 锣鼓帮腔

    结束以后,各省返回家鄕的外省人士,津津乐道于川剧的也大有人在。川剧中的唱腔共分为五种,即昆腔、高腔、胡琴腔、弹剧、灯剧等。高腔在川剧中占百分之八十,是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淸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元、明的乐曲细致的生动,刻划人物和表达情感,都有优美的技巧。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板子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一㸃锣鼓,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之处,比之其他地方方言来得大

  • 文章浦東游藝

    来源期刊:《浦東》 第14期  作者:張宜宜 出版时间:1978-10-15
    关键字: 沪剧 滩簧班 民间艺术 唱腔派别 弹词

    王别声等数十人,红极一时的女演员有丁是娥、石筱英、小月珍、汪秀英、杨飞飞……等。沪剧既能在这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占有一席之地,自当有其成功因素,唱腔皆有深刻的硏究,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派别:「筱派」、「邵派」、「施派」、「王派」,在当时极为吃香,名剧中之揷曲,由于某演员一曲成名后,今后任何人演出时必须摹仿那人唱腔才称正宗,不然即认为左道旁门不足重视,例如「志超读信」非采用王别声唱腔不可,「三国开篇」则须摹仿筱文滨,以此类推,犹如国剧中马派「借东风」、梅派「凤还巢

  • 文章豫剧《梁祝缘》唱功多唱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5期  出版时间:1987-05-30
    关键字: 豫剧 《梁祝緣》观后感 唱功多唱腔

    在「新象」今年擧辦的國際藝術節中外節目中,除明華園的歌仔戲曲外,只有豫劇「梁祝緣」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由「豫劇皇后」王海玲和朱海珊分飾英台、梁山伯。除年長一輩喜歡地方戲的觀衆外,年輕一代對我國的地方戲曲是極爲陌生,甚至有些排斥,但在金鐘奬頒奬晚會上,由王海玲和方芳搭檔的一段地方戲是當晚節目最討俏的一段,王海玲的「上花轎」身段和看的人目瞪口呆的「絞刀」,令全場觀衆和電視機前的觀衆津津有味,使從未接觸過豫劇者深感興趣。以這種精簡而趣味的混合方式推展地方戲...

  • 文章從莎劇文學價值看中國傳統戲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9卷 第1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2001-01-31
    关键字: 莎士比亚 中国传统戏剧 唱腔 武场

    三叉口」、「拾玉镯」、「霸王别姬」三出戏,其中有唱腔,又有武场,结果是场场爆满,剧终全场观众起立,掌声不断长达十分钟之久,平均谢幕五次才散场。可见懂欣赏艺术的法国人,对中国传统戏剧,已经越来越有认识了。西方艺术评论界有一句话说:「最普及的艺术就是最好的艺术」(The best art is the most popularart.),可能是从他能打动人心的多寡来评断吧?几百年来,传统中国戏剧,在无数的野台戏和戏院里,把娱乐、精神调剂和道德教育带给深广层面

  • 文章浙江崑劇團再度來台越演越精采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6卷 第2期  作者:孫尚志 出版时间:2004-02-10
    关键字: 昆剧团 演出 访台 戏剧简介 昆曲唱腔

    崑劇已具六百年歷史,最具文學藝術特色,近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中國崑曲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殊榮。浙江崑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五年,翌年排演十五貫一劇,譽爲一折戲救活一個劇種而聞名全國,一九九三年首度來台演出後,十年來經多次獻藝,極受各階層人士欣賞甚至學習,可說別開生面。浙崑劇團設於人文薈萃的杭州,杭州是我的故鄕,對之情有獨鍾,因而對於該團的表現藝術家及配樂的演奏專家,常因交往而熟悉,此次演出與上次公演時間上相隔較久,愛好者引頸相望,爲求享受耳福眼福,尤...

  • 文章中原地區的藝術瑰寶,南陽鼓兒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3期  作者:李燕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南阳鼓词 民间艺术 唱腔特点 代表剧目

    南阳鼓儿哼,也叫南阳鼓词,是中原地区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不仅在豫西南,而且在河南省内及鄂、皖、陕等省交界处都有着广泛的听众。南阳鼓儿哼,不仅吸收了姊妹艺术的优点,而且具备了地方曲种三弦书河南坠子和豫西越调的风味,其唱腔俏丽,音韵独特,形式简单而热闹。30年代到70年代,该曲演唱只有一个演员,左手拿铜板,右手拿鼓棰,没有乐器伴奏,不受限制,演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武段子,以及故事曲折缠绵的《金鞭记》、《响马传》、《刘公案》、《大八义》等本

  • 文章曲藝漫談 淮海鑼鼓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史紅路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淮海锣鼓 历史变革 唱腔唱词 曲艺漫谈

    淮海锣鼓是我淮海地区的主要曲种,亦称「工鼓锣」,它与淮北大鼓有一定的渊源。淸干、嘉年间即已形成,最初为两人合唱,其中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为单人说唱,由演唱者自己又是打鼓,又是敲萝,眞是手不停,嘴不住。锣鼓均为特制,鼓小如球,两边有环,架在叉杆上,有的放在长凳一端,信手可敲。锣大如盘,名曰「狮锣」,又称「七寸锣」,锣带有沙音。锣鼓点子很多,随唱词内容而有变化。有开场锣、收场锣、唱腔锣‥‥‥开场锣中分「凤凰三点头」、「三跺脚」、「长番锣

  • 文章漫談河南梆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8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75-08-25
    关键字: 戏剧文化 河南梆子 唱腔表演 经典剧目

    戲劇是綜合性的形象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它具有移風易俗,潛移默化的敎育功能,亦爲民族生活方式中休閒娛樂,調劑身心所不可缺少者。由於我國版圖遼闊,山川縱橫,宗族繁盛,風尙殊異,因而產生了各地區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的地方戲劇。其中除平劇已演進而成國劇外,流行區域之廣,欣賞人數之衆者,當首推河南梆子(簡稱河南戲或豫劇)。河南梆子流行河南全省縣巿城鎭鄕村,家喩戶曉,上自達官顯宦,下至販夫走卒,男女老幼,無不一致愛好,且率多會「票」上幾齣,或「吼」出幾句者。擧凡...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