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行政区划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枣阳历代建置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3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1996-02-01
    关键字: 行政区划 建置 地图

    行政区划,这就是历史地理学中的「沿革地理」,也是「过去地理的重建」。不过,缺乏有关历代枣阳行政区划的正确地图,行政区划界线的确定,并不容易,愈是久远,愈不易确定。作者所根据的材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二十五史中的地理志,第二种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2],第三种是潘新藻的《湖北省建制沿革》[3],第四种是枣阳方志,特别是一九九〇年出版的《枣阳志》[4]。枣阳位在南阳盆地的东南部,境内东北部是桐柏山的西端余脉,南部是大洪山的西北余脉,全境主要是唐河支流

  • 文章湖北省行政区划现况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08期  作者:周健  出版时间:1993-07-10
    关键字: 湖北省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全區總計:六個地區、八個地級市、四十六個縣、二個自治縣、一個自治州、二十二個縣級市、一個林區。(資料截止期: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武漢市:九區:江岸、江漢、礄口、漢陽、武昌、靑山、洪山、東西湖、漢南;四縣:武昌(紙坊鎭)、黃陂(城關鎭)、漢陽(蔡甸鎭)、新洲(城關鎭)。二、黃石市:四區:石灰窰、黃石港、下陸、鐵山;一縣:大冶(大冶鎭)。三、襄樊市:四區:襄城、樊東、樊西、郊;五縣:襄陽(襄樊市)、南漳(城關鎭)、谷城(谷城鎭)、宜城(城關鎭)...

  • 文章漫谈枣阳县治建制与行政区划历程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19期  作者:羅光煥  出版时间:1996-04-10
    关键字: 棗陽縣 建制 行政區劃

    枣(阳)唐(县)洪(山)公路,直通南北,汉孟公路,横贯东西,呈「十」字形交汇城区。横跨沙河的三座大桥,将新老城区联成一体;汉丹铁路横于城区南端,设枣阳站,东接京广线,西连焦枝线,和襄渝线。枣阳城区以外的里鎭行政区划演变,也相当的繁杂;按太平环宇记,枣阳旧十五鄕;明一统枣阳编户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四年划编覇山、马陂、车桥、崔桥及白露五个里;宏治十七年增编东安、西定、守政、遵教、敦化、居仁、高桥、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六、新九、新十、新十一、新十三及新十四共

  • 文章棗陽設治在隋前歷代變革史之再硏究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3期  作者:聞國楨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区划沿革史 枣阳县 地方史研究 行政区划

    制服楚北相邻之随国(今之随县),汉东诸小国,因惧楚均与之修好,从此汉东地区,为楚之势力范围。但楚先受制于齐,后又受制于晋,欲北上中原,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楚庄王起,于周定王十年(西元前五九七年),出师北上伐郑,而晋派兵救之,楚军在邲(今河南郑县附近),大获全胜,而为五霸盟主,始达成称霸中原的愿望。而汉东诸小国,从此为楚之附庸,听命于楚[2]。到周敬王十一年(西元前五〇九年),楚昭王因得「湛卢」之剑,诸侯毕贺,唐成公与蔡昭侯,亦至楚朝贺,楚令尹囊瓦(即子常),向

  • 文章「蔡水所出,東入淮」辨析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9期  作者:李勤合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枣阳历代建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 《水经注》 蔡阳 淮水 学术商榷

    姜道章教授在《枣阳历代建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一文中称:「对于蔡阳『蔡水所出,东入淮』的说法,有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可能情况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第二种可能情况是蔡阳达到的范围很大,包括一部分淮水的上源地区。应劭是东汉汝南南顿(今项城西南)人,他的注应属可信,所以我采纳第二种可能情况。」[1]此说未妥。按淮水出桐柏山,东向流。桐柏山在今枣阳东北边境,蔡阳旧治在今枣阳西南蔡阳舖鎭。枣阳境内之水多属汉水水系,枣阳在襄樊东,故枣阳境内之水均西南或西向流至襄樊之汉水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