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国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陶希聖先生秘辛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89期  作者:陶龍生 出版时间:1988-10-10
    关键字: 陶希圣 中国之命运 苏俄在中国

    死讯。生前同事、下属、学生、亲友,同表丧悼。可谓福寿全归。对我来说,父亲最后的一日,倒不是六月廿七日,而是四月五日。那一天他跟我说了许多话,要我记下来,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再发表。我现在写出一二。起草「中国之命运」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中国之命运」的起草人。一般还不知道,他也是「苏俄在中国」和「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的撰稿人。我记得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的韦慕庭教授,曾与我谈判,想收集「中国之命运」的原稿。「中国之命运」的原稿已在战时烧毁无存。「苏俄在中国」在订稿之前,有许多

  • 文章書法家——王軼猛的書藝情懷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13期  作者:李玉屛  出版时间:1994-10-10
    关键字: 王轶猛 书法 中国文字

    道出了春光无限好,只惜近暮春的憾事。暮春如何?!暮春也不错啊!有靑靑的草色!靑靑草色为淡淡的三月披上了绿色的新装。三月,绿荫冉冉遍天涯,不正是另一番人间境界吗!诗词带来的想像是如此丰盛,这正是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每个字有形,有义,有声,三者合一,可发挥出最大的表达空间,对使用者来说,加深了用辞遣字的艺术。再如六月:「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算算看,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蕴藏了多少的夏日景观。「琴书都在翠微中

  • 文章先嚴曹亞伯與 中山先生的交誼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0期  作者:曹文錫  出版时间:1974-01-10
    关键字: 中国同盟会 革命 曹亚伯 孙中山

    附註:筆者先世居江西之瑞昌縣,元末,天下大亂,瑞昌尤甚,遠祖智一公遷居湖北興國州(民國二年改爲陽新縣)之大箕山麓,樂其地風俗敦厚,遂家焉,是爲興國州曹姓始遷祖。歷代耕讀,詩禮傳家,數百年間,蔚爲望族。十八傳至先祖衍森公,居大箕山西,角海村,好學不倦,嚴於禮敎,一方稱爲長者。先祖母侯氏,勤儉持家,上下雍睦。生子三,先君子居長,原名茂瑞,字慶雲,十六歲時,在大冶縣循道會,受洗禮爲基督徒,禮名亞伯,人遂皆以亞伯稱之,而原有名字,反無聞焉。

  • 文章余家菊与少年中国学会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6期  作者:曾成貴 出版时间:2008-01-10
    关键字: 少年中国学会 余家菊 新文化运动

    他的一生在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度过,是著名的教育家。投身教育之初,余家菊就关注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厕身政治,成为国家主义派和中国青年党的重要成员。

  • 文章陶希圣先生——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先驱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4期  作者:劉作忠 出版时间:2007-07-10
    关键字: 中国社会经济史 陶希圣 生平介绍 从政治学 《食货》

    的心底,然而却尤如月色下的残片,时而折射著星光。虽然无情的岁月将其淘洗,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雪泥鸿爪。今天重温其人生之旅,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启示。(本文作者刘作忠为荆州文史作家)[1] 陶鼎来:《高陶事件」始末·序》,湖北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九月版。[2] 陶希圣:《八十自序》,台北《传记文学》第卅三卷第六期。[3] 香港《士茂西报》。[4] 唐德刚:《「高陶」事件始末·序》,湖北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九月版。[5

  • 文章劉秀何以重用讖緯之學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4期  作者:馬雲龍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刘秀 讖纬之学 讖纬神学 中国宗教哲学 易经 汉光武帝

    前言:曾有哲学家批评西汉经学较少哲学。完全以心性论衡量之。指中国汉代哲学混乱至极,为一哲学堕落时代。其实中国哲学并非以心性论定其标准。心性问题只是宋明儒所阐释与肯定者。(见龚鹏著〈汉代思潮〉九页)。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时,应注意时空背景问题;如以偏概全为后学留下知解错误,其影响学问思想关系至大。断语论定不可不慎。就笔者所知,汉之经学即哲学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今文经学。二是古文经学。三是谶纬之学。本文旨在说明东汉皇帝刘秀何以重视并应用谶纬之学。故仅以

  • 文章郷賢劉庸伯先生昆仲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期  作者:薛繼禮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家世出身 求学与任职 武汉日报社 坦荡荡斋主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 北平小实报 弃文从政 枣阳日报社 洁身自爱 晚景凄凉

    緖二十八中擧人试后虽然名重一时,但未久满清即废除科擧制度,邱氏乃留学日本,学成后归国从政,于民国七年经选为省议员,伯瀛先生得邱师之介,旋赴省垣求发展,初任武汉日报社社论撰稿人,嗣任该社编辑,对于文化宣传工作著有贡献。此其间,先生曾以「坦荡荡斋主」之笔名,费时一年,完成「现代中国名人外史」一部,因其为文严谨犀利,甚获佳评。民国二十三年,伯瀛先生经乃弟叔湘先生之介,转任五十七军何柱国将军之主任秘书。是时因部队驻防北平附近,故伯瀛先生亦兼任北平小实报记者。二十四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