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都昌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帆船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7期  作者:邵天柱 出版时间:1999-08-01
    关键字: 鄱阳湖 帆船 故乡怀思 都昌县志》

    都昌 邵天柱受聘主编《都昌县志》时,朋友送来几张很能表现故鄕特色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我尤喜爱,拍的是县城港口南河头的景致。翠翠的山峦连绵著,从浩瀚的鄱阳湖里,裁出一弯绿水,由之形成归舟休憩的场所。倘仅是如此,倒不新鲜,希罕的是,港口泊著的十数艘船舶,是现今已不易见着的帆船。那如旗杆般耸立的桅樯,如卷席筒般横卧著的帆篷,如龙舟般两头翘翘的船体,若干年前就已渐成陈迹,故显出照片的珍贵来。迄今,每每从县志上翻看它,都不由得钩起我对鄱阳湖往昔的许多遐思。早年

  • 文章百万烟火话都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9期  作者:余樹芬 出版时间:1966-12-02
    关键字: 都昌县 地方风貌 地方资料

    鄱阳湖上都昌县,烟火楼台百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此宋苏东坡氏游都昌时之题咏,诗已由后人刻石,竖碑于县城学宫内,每字为二寸见方之楷书,苍劲端正,为苏书中所仅见。碑于抗战中虽被日机炸毁,而碑之原拓本,与各书局之石印本,当时流传甚广;现时六十左右之读书人,少日多有以此为习字之范本者。抗战后,原拓本已不多见,现在台湾,即此种石印本,恐亦成广陵散矣。一物之微,而沧桑之迹显然,可慨也哉!诗中所谓之南山,即都昌县城南门外之小南山,山距县城约三四华里

  • 文章都昌三彭」与白鹿洞书院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9期  作者:閔正國 出版时间:2002-08-01
    关键字:都昌三彭” 白鹿洞书院 南宋先贤 彭家治学 书院历史

    都昌三彭」是指南宋时期都昌县的彭寻、彭蠡和彭方三人,他们是兄弟、伯侄和父子。他们是都昌地方上有名的先贤,也是宋代少有的江右文化世家之一。他们都与白鹿洞书院关系密切,都与理学大师朱熹关系密切。彭寻,字师绎,与弟彭蠡同学于白鹿洞书院朱熹之门。南宋嘉定戊辰(一二〇八)举特奏名进士,有文行为鄕里推崇,善于辞令,学者尊称为「东园」先生,明代奉祀岳祠,入历代《都昌县志·儒林传》。彭蠡(一一四六—一二〇〇年),字师范,号梅坡。南宋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年)以声律领鄕荐

  • 文章都昌县南山游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1期  作者:劉定遠 出版时间:2005-08-01
    关键字: 都昌 返乡探亲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怀乡亭 诗词作品 年谱

    都昌 刘定远壬甲之秋八月中旬,赴大陆探亲。应县对台办之邀,参加秋节座谈会后。顺道去县之南山,旧地重游。同行除内人林丽美外,尙有刘中新及袁毓华二人,由县萧方珍先生陪导。都昌古为鄡阳地,汉高祖灭黥布于此,因而设县治。至唐初始改为都昌。故县治在今治北曰王家鎭,别名古南,遗址尙在。春夏水涨,常为湖水呑噬,故改迁现址。明清皆隶南康府,民国三十四年(西历一九四五年)余系第三度来县城(第一、二度来县城时、年尙幼,记忆模糊)。回想当时,城墙矗立,围绕四周,雄峙顶立,高洁

  • 文章九江各地古八景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6期  作者:崔若林 出版时间:2009-08-01
    关键字: 九江古八景 江州八景 瑞昌八景 豫宁八景 都昌八景

    水陆之阻碍,遂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因地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此域是鄱阳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山好水好。明、清时都昌八景为:石壁精舍、野老岩泉、陶侯钓矶、苏仙剑池、矶山樵唱、彭蠡渔歌、南寺晓钟、西河晚渡。明府判县署事徐登泰对八景均有诗咏。其《野老岩泉》诗云:「石骨溢清泉,冷冷注江浒。野老爱幽栖,酌泉洗心腑。荣辱任去来,漱枕自寒暑。」《陶侯钓矶》诗云:「数尺桐江丝,半湖蟠江水。未试扶日功,且钓西山雨。不有庐江征,肯为苍生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