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自然风光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江西風光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6期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江西 自然风光 图片

    (注:江湖兩色)(注:駐華使節在遊覽)(注:鞋山落日)(注:泛舟岩)(注:歸去亭)

  • 文章貴谿縣概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18期  作者:劉力青  出版时间:1984-10-01
    关键字: 贵溪 历史资料 自然风光 历代卿贤

    亦无舟楫之利。㈢水利:全县陂塘甚多,除蓄水灌田外尙有养殖之利,鲢鱼、鲤鱼养殖最丰。塘分泥塘石塘两种。石塘即红石岭,取石后蓄水成塘。㈣交通:⒈公路:主为自弋阳县入境至鹰潭线与信江平衡,一自鹰潭西境出至余江县境,一自其南出境至金谿县境为国道。其次县城至塘湾及县城至高石鄕出境至余江等线为县道,惟维护不良,甚少汽车通行。2.铁路:浙赣铁路自东而西横贯县境。京赣铁路自北而南至县城,抗战前已完成路基尙未通车即折毁,现已修复通车。另有鹰厦铁路直贯县之南境。⒊水路:信江可

  • 文章(陸、山水有情)滇池風光奇麗迷人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13期  作者:劉力和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滇池 昆明市 地理位置 自然风光 大观楼 楹联

    滇池又名昆明湖,古稱滇南澤或稱滇海。在昆明市的西南方,是一個斷層湖,也是中國大陸第六大淡水湖。以其源頭深廣,下流淺狹,故名曰滇池。南北長約四十公里,東西寬約八公里,最寬處一二·五公里,湖岸線全長一六三公里,平均水深五公尺,最深達十二公尺,面積約三四〇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一·八八六公尺,湖水清明,波光粼粼,風帆點點,故有「高原明珠」之美稱。湖水經螳螂川入金沙江的支流普渡河。滇池水域,群山環抱,峰巒起伏,錯落有致;河流縱橫,良田萬頃,故有「高原江南」之稱。在池之...

  • 文章「三十把」風光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1期  作者:徐泉松 出版时间:2000-08-01
    关键字: “三十把” 自然风光 旅游观光 水库自然保护区

    萬載 徐泉松江西萬載縣城東行卅五公里有一個地方,以其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底蘊豐富的人文景觀而吸引了衆多的旅遊觀光者,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愉悅,這一方美麗的山水,就是「三十把」自然保護區。古時萬載計算田畝,是以「把」爲單位,二十五把爲一畝。就在一個叫羅城橫坑的山溪旁,面積最大的一塊田,有「三十把」那麼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水電工程技術人員利用這兒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築壩建起了水庫。於是,十公里蜿蜒曲折的山澗,被一道銅牆鐵壁似的大壩鎖定在群山之中,形成一...

  • 文章宜春八景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0期  作者:易自岐 陳健 出版时间:2002-11-01
    关键字: 宜春县 风景名胜 历史典故 历史诗词 自然风光

    历来最为游客眷恋忘返幷传为佳话的要数宜春八景。宜春八景就其自然风光而言,那是历史久远,而它们的典故来历却各有先后。之所以被称为名胜,一则独具风格与众不同,二则皆因名人过化,所谓「人杰地灵」。至于是什么时候将这八景凑合在一起,以为宜春风景之精华,据有关史书推断,大槪是清朝时候的事情。凡清朝以前的府、县志各种版本和江西要览等史书均未见宜春八景之说法,仅有五台三峡之载。其实,这八景也未必囊括了宜春风光之精华,有些只能说是凑合而已。当然,我们今天也用不着再标新立异

  • 文章湖口縣石鐘山前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8期  作者:董握璋  出版时间:2007-05-01
    关键字: 湖口县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胜地 自然风光 楹联 鄱阳湖

    湖口是贛北一個彈丸小縣。但有座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勝地石鐘山,因而蜚聲海外、名揚古今。在石鐘山腳下,就是千頃鄱湖萬里長江的交匯處。正是在這交匯處出現兩股顏色截然不同的水流。一股渾濁的在北邊,一股清澈的在南邊,中間一線界開,清濁分明,綿延幾十公里,堪稱我國和全世界一大自然景觀。爲方便遊人觀賞,在石鐘山專修了一座清濁亭,亭柱刻有楹聯:「江湖水分兩色,石鐘浪擊千年」。凡登亭遊覽者,無不賞心悅目,興致勃發,心生疑謎。有的用攝相機拍照,有的用寫生筆素描,歷代墨客...

  • 文章青原山風光與十三中精神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62期  作者:劉家富 出版时间:1971-05-02
    关键字: 青原山 自然风光 十三中精神 阳明书院 民族精神教育

    在宋朝時代的廬陵,人才輩出,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吉安位居贛江中部,靑原山離吉安不過十餘華里,有佛教聖地的靑原古寺,也有王陽明先生創辦的書院,是江西有數的名勝古蹟。抗戰期間,政府爲保存國家元氣,收容戰後失學的靑年,在那裡創辦了國立第十三中學。筆者任教於母校,囘憶此一名山建校輝煌成績,至今記憶猶新。由吉安到靑原山原有公路可通,抗戰時期,爲了防止日軍機械化部隊的侵擾,所有公路都已徹底破壞,化路爲田。遊山的人,只有安步當車。好在沿途風景絕...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