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秦腔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秦聲秦態最迷離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60、61期  作者:汪其楣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秦腔 魏长生 旦角造型 秦腔名剧

    提到秦腔,听过的和没听过的人,都不敢掉以轻心。戏剧课本里的秦腔总是占著很大的篇幅,讨论说书、弹唱与戏曲的血缘,都会遍举秦腔的戏码,考证傩戏、地戏,或各种傀儡戏的交叉关系,秦腔的音乐结构又到处出现。有关大戏的形成,小戏的演变,以及最重要的,近代戏曲史上的花部与雅部大决战,最后是号称乱弹的京戏夺魁,清雅的昆曲隐藏起来,但过程中似乎看的就是一部散布四界的秦腔演化史。秦腔名伶魏长生对京戏影响深远就连不亲近理论的读者,也会被乾隆年间秦腔伶人魏长生所吸引。据说他初到

  • 文章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介绍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剧目介绍

    踩跷」——中国秦腔八大传统绝技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 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指上,因此,称之为扎跷。扎绕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指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指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更难的是,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

  • 文章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秦腔的历史兴衰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作者:陳彦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传播历史 清朝“花雅之争” 发展低谷 再度复兴 兴衰启示

    ●兴,在「接」地气;衰,在「放」地气。历史上,秦腔的兴盛,得益于他的民众性、草根性。然而过分追求「关注度」,也就有意无摧生了它的「邪僻性」乃至衰落。●戏曲不能沦为「活报剧」,更不能脱离时代,唯有站在民众立场上,坚守独立思考和美学品格,才可能赢得与时代艺术同步发展的空间。●「娱乐至死」的「偏方」,秦腔早在清代就用过了,事实证明,那是秦腔的「苏丹红」、「痩肉精」和「三聚氰胺」。秦腔是梆子声腔的鼻祖,属民族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曾对山西、河北、北京、安徽、浙江

  • 文章秦腔说中国戏曲的起源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作者:秦鳴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中国古代歌舞音乐 历史传说 中国戏曲 秦腔沿革

    外国学者波尔在《支那事物》中说:「中国剧的理想完全是希拉(希腊)的,其面目、歌曲、音乐、科白、龅头、动作都是希拉(希腊)的……中国剧的思想是外国的,只有情节和语言是中国的而已。」主张「梵剧输入中国」说的郑振锋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引用这段文字后,认为如将「希腊」一语改为「印度的」似更为妥当。不过,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发萌于原始时代的本土、成型于秦声(秦腔),而并非来自什么希腊与印度。中国古代歌舞、音乐均为本土创造中国歌舞,由来甚久。一九七三年,考古人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