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主题分类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化共返回13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讀楚辭、懷洞庭奇、幻、波瀾壯闊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4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2-07-10
    关键字: 楚辞 屈原 文化

    編者註:屈原是湖北秭歸縣人,但他在湖南留下一些哀惋的遺跡,那是被放逐而披髮行吟澤畔之年,鬱鬱不得志,終自沉汨羅而死。這篇記湖南事較多,但洞庭之波是兩湖平分秋色的,爰採之以實文獻,俾作硏究屈子者之參考。

  • 文章「沈剛伯先生文集」出版後記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70期  作者:彭歌 出版时间:1984-01-10
    关键字: 沈刚伯 文化革新

    就是「量才适性,敬业爱人」。惟其量才适性,乃能成就其融贯古今、博通中外的大学问、大见识。惟其敬业爱人,乃能专心讲学历六十年,自少壮以至耋耄,淡泊自甘,不改其乐,作育英才,功在国家。先生精硏史学,尝言:「一切历史的硏究俱是文化的探讨。」六十年间讲授西洋史为多,晚岁更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的硏究。先生有谓:「能产生史学的文化一定是以人道为本。那就是说,它承认人类自己用自由的意志,经过理智的考虑,而后创造出来的。因此一切结果都应自负责任,其动机与影响才有供人硏究之价値

  • 文章鄂南獵麂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3期  作者:彭澤潤  出版时间:1972-04-10
    关键字: 狩猎 习俗 文化研究

    民二十九年春節前後,鄂南通城、崇陽、通山一帶地區,經常飄着大雪,天寒地凍,簡直變成了琉璃世界。筆者奉命率領游擊健兒,進入敵我雙方都未駐軍,軍事上所謂緩衝區,偵察敵人行動,稍有空暇,就經常與附近居民作打獵活動,增進了不少打獵經驗,迄今囘憶,仍然感覺興趣無窮。鄂南人打獵分別爲獵大獸與獵小獸兩種,大獸指虎、豹及野猪而言,小獸則指的是獐、麂、獾、羚(野羊)、豪猪之類,其中以野猪及羚出現地帶最爲遼遠。當地人把麞、麂、獾、羚及豪猪,混爲一談,統稱之爲『打麂子』,或『...

  • 文章楚文拾遺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3期  作者:王曰叟  出版时间:1972-04-10
    关键字: 文人 楚文化

    楚人之能文者,初不限於騷人墨客,軍人亦多有擅其事者,如前軍需學校校長張叙忠氏是。張字孝仲,枝江人,幼喪父,家赤貧,至以樹葉雜碎米爲食,感國事日非,乃投筆從戎,旋東渡赴日,入士官學校,發奮爲學,力爭上游,諸凡學術各科,無不冠其輩,日人向以刻苦勤奮自負,而氏則尤過之,以是雅爲敬服。而「張入伍生」之名,乃不踁而走。鼎革後返國,創辦軍需學校,自爲校長,直至民國二十五年,蔣委員長兼長其校,始退休,可謂公立學校首長,任期最長者也,氏方正不苟,辦學嚴峻,故多有中傷者,...

  • 文章十月慶典漢劇演出前言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期  作者:良厂  出版时间:1969-10-10
    关键字: 汉剧 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运动现已掀起高潮,湖北省旅台人士曾因响应此一大擧并庆祝 张怀老九秩嵩庆特别演出了鄕土晚会一场,汉剧也以「兴汉图」膺首度上演;且因而有成立「汉剧硏究社」之议,准备于十月庆典中,再度推出较为特出的两三个节目,均为平剧所无、或互有差异者,计:一、乔府求计 演鲁肃因想讨荆州向乔阁老求计,反遭奚落之一幕,亦为「单刀赴会」之前奏曲,平剧中言菊朋虽有近似的唱片一段,惟却未见其演出过;南派的林树森也是在抗日战事胜利之际,才从汉剧一末后起之秀的袁双林处得到脚本

  • 文章谢氏文化初探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55期  作者:謝純德 出版时间:2005-04-10
    关键字: 谢氏文化 东山文化 谢安

    东山文化国际硏讨会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东山因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而出名。硏究东山文化即硏究谢氏文化。应先由谢氏远祖谈起。在公元前八百年周宣王之元舅申伯,没在京城安享而远封到谢邑以保南疆。《诗经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继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可见申伯是文武全才德高望重不辱王命。其后代子孙遂以谢为氏。渐分散到四方。东汉名儒谢该,字文仪,章陵(今湖北枣阳市)人以释左氏春秋著名

  • 文章文化不只美在历史深处从精美的文物器具里不难想见当时楚国安逸富裕的盛况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42期  作者:黄錦珍  出版时间:2002-01-10
    关键字: 楚文化 楚文化特展观后感

    相信大家都听过「食指大动」,或是孙叔敖打死双头蛇的故事,可是你知道吗?这些都是发生在楚国的历史故事喔!大家以前都唸过的老庄思想、楚辞、九歌、离骚等大作,也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产物。在这次的展览中,民众可以看到当时楚国人所使用的生活器具、兵器、车马具,或是对神鬼的爱恋与信仰。楚文化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其中以青铜器生产、漆器、丝织、乐器、木工技艺、官式建筑为主要特色。从楚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像楚国当时富裕安逸的生活,有钱人住的房子是又高又深

  • 文章谢氏文化初探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2期  作者:謝純德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东山文化 谢氏名人 谢氏文化

    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东山因东晋谢安曾隐居于此而出名。研究东山文化即研究谢氏文化。应先由谢氏远祖谈起。在公元前八百年周宣王之元舅申伯,没在京城安享而远封到谢邑以保南疆。《诗经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继御哔哔,周邦咸喜。我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可见申伯是文武全才德高望重不辱生命。其后代子孙遂以谢为氏。渐分散到四方。东汉名儒谢该字文仪,章陵(今枣阳市)人,以释左氏春秋著名。去官欲

  • 文章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九)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4期  作者:羅福惠  出版时间:1997-07-10
    关键字: 秦笃辉 文人 学术文化

    社会生活没有给人们提供形成新思想新学说的条件;外来文化的交流还没有开始,再深邃的思想家也只有猜测冥想,而无法得到新的借鉴和启迪。因而到最后,他还是只有回到孔子那里去,秦氏称赞说「千古唯孔子之论也平」;并认为「宋儒事事穿凿于周公所不道、孔子之所不言者,辄臆断之,亦妄甚矣。」③这就是说,不仅只有孔子之道最平允,而且周公、孔子所未谈到的,别人也不能谈了,否则就是「穿凿」和「臆断」,这种说法当然难以服人。③《平书》卷三。《物宜篇》上。《平书》的另一重大缺陷,是由「异端

  • 文章情深意切說漢腔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43期  作者:朱建頌  出版时间:2002-04-10
    关键字: 汉腔 武汉话 文化研究

    客家话)较接近普通话—国语,而不及华北、东北、中原话等。汉腔好听—这是武汉土著居民的感觉;汉腔好懂—这是不少外地游客的感觉;汉腔好学—这是本地非土著居民的体验;汉腔难忘—这是众多旅居他鄕的武汉人的情结。汉腔是全体武汉居民—包括市区和郊区、土著和非土著—的交际工具。汉腔凝聚了历代武汉乃至全湖北居民的智慧和心血,是武汉乃至全湖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汉腔有许多特色:比如,「儿—脚雀削约—国获—避批迷—亩浮读图租粗苏—蓄育—嵌苋—豇巷—绷蓬木风—容」等一些字音,跟

共131条记录 1/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