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屈原共返回2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屈原故里纪胜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90期  作者:曾沖  出版时间:1989-01-10
    关键字: 屈原故里 屈原 屈原祠

    屈原的故鄕,在湖北秭归县。战国时代,秭归在楚国境内,即今长江西陵峡地区。水经秭归县注说:「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全鄕人冀其见从,因名曰姊归,即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也。这是秭归县的由来。秭归又称归州。郦道元水经注:「县故归鄕」。地理志云:「归子国也」。汉书地理志载:「秭归故归国,属南郡。」县城在江北山巓,乱石倚郭,怒江汹涌萦带其下,江南有楚台山,山上有楚王台,及旧秭归城址。陆游入蜀记云:「泊城下,至白沙市慈济院,见僧问地名城下之由,云院

  • 文章屈原与楚辞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72期  作者:張烈  出版时间:2009-07-10
    关键字: 屈原 楚辞 离骚

    民族文学的演进,最早产生的就是诗歌,翻开中国文学史的首篇,就是诗经和楚辞。所谓楚辞,就是指楚地歌辞而言。据传谓屈原诸骚,皆是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楚辞这个名称,在西汉武宣时代,便已流行。如汉书朱买臣传说:「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在西汉时代,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与六艺并列。因为帝王重视,而士大夫以此干禄先用。继诗经时代之后,便是所谓楚辞时代。昔日的学者,都误认楚辞的起源,是出于诗经。如刘勰即称其

  • 文章屈原叫屈(八)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6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8-01-10
    关键字: 屈原 放逐 叫屈

    从「卜居」、「湘君」、「湘夫人」等八篇看屈原在洞庭放逐生活的前三年屈原的请求,果然有了效果。他被召回了。而且极可能是放满三年时。也就是诸侯残齐的那年。可是,到了洞庭时,突又奉诏在此待命。我们从何而知屈原被召而又在洞庭待命?而且是放满三年时?吿诉我们的一是「卜居」;一是「湘君」。「卜居」吿诉我们时间;「湘君」吿诉我们原因。而且按古制有「人臣三谏不从待放;三年君命还则复」的惯例(见东方朔七谏「怨思」王逸注)。已见前述。陆侃如以为「卜居」、「渔父」用第三人称

  • 文章屈原·楚辞·端午节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01期  作者:李玉屛  出版时间:1991-10-10
    关键字: 屈原 楚辞 端午节

    一、屈原生平及其遭谤之屈辱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自己在其「离骚」中则谓:「皇鉴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那末正则、灵均又是他的名号。他是楚王的同姓,约生于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正是周显王二十六年,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那一年,他逝于公元前二七八年,享寿六十三岁,他的诞生之地是在今之湖北省秭归县。有关屈原的家世,至今所知有限,大家仅知他是楚的同姓,与楚王同姓自然是当时的贵族,他在靑年时代所过的生活是贵族应享有的豪华,在政治上他

  • 文章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考据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5期  作者:陶濟  出版时间:1975-04-10
    关键字: 屈原身世 《离骚》考据

    屈氏是楚子宗室,楚国自周成王封熊绎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县),约当公元前一〇九〇年始国。熊绎乃鬻熊之后,本以熊为姓,至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邑于屈,因以屈为氏,屈原为其后裔,今秭归之南有屈溪(亦名香溪,入于江)当巴岭之阳,溪流淸澈,怪石罗列,最幽胜处,绿澜掩映,羣石星陈,石畔遍生兰花,春夏之交,春风满谷。抗战初,余曾过之,邑人告余,是为九畹旧址,屈子故居犹可指说。余徘徊不能去者竟日。非抗战,余不获入深山;非感喟,余不获吊先贤庐墓。屈子名原,字平,一说别字

  • 文章讀楚辭、懷洞庭奇、幻、波瀾壯闊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4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2-07-10
    关键字: 楚辞 屈原 文化

    编者注:屈原是湖北秭归县人,但他在湖南留下一些哀惋的遗迹,那是被放逐而披发行吟泽畔之年,郁郁不得志,终自沉汨罗而死。这篇记湖南事较多,但洞庭之波是两湖平分秋色的,爰采之以实文献,俾作硏究屈子者之参考。

  • 文章屈原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7期  作者:劉炳彜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诗词 凭吊 屈原

    藍雲本名劉炳彜,監利縣人,現任國中敎員

  • 文章五月五話端午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77期  作者:余致堯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端午节 习俗 屈原

    一、弁言:监利文献刋出拙文「中秋赏月习俗谈」之后,有好几位热爱风土文物的鄕长,在聚首敍旧,或专电赐敎时,均说:「致尧:五月五端午节,是吾鄂先贤孝子,忠臣爱国优良事蹟,迄今仍为国人敬仰追念。据知监利伍子胥与秭归屈原之,均系楚国显臣,且又同为端午节掌故人物,彼等虽然先后不同朝代,但其故鄕,毗连接壤,同属楚国,吾辈与有荣焉。你何不写篇有关端节由来,载于文献上,藉以流转后世,并对在海外成长的新生代有所启廸。」当我听罢指点与鼓励未几,适逢湖北文献第七十六期,刋载鄕

  • 文章屈原叫屈(六)屈原在洞庭后期的生活及作品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4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7-07-10
    关键字: 屈原 放逐洞庭湖 叫屈

    一、楚攻秦,秦残楚,屈原投汨的适当时所假定屈原是依前述于顷襄王十三年放逐淑浦。再假定连十三年在内,于十五年被调回洞庭。既有被召回的事实,则在洞庭的躭留应该是个短暂的停留。而楚顷襄王十五年才与秦魏合力消灭了齐湣王而夺回了淮北的失地。这极可能是屈原被召回的原因,但也极可能是屈原被留滞洞庭的副因。为什么呢?因为顷襄王和他的宰辅们以为还有更伟大的工程要做。这种工程不必有屈原在场,照样可以成功。有了他,一天到晚謇謇不停,反成累赘。所以屈原就此由短暂的停留顺延成长期

  • 文章屈原叫屈(五)屈原放逐江南后的战国和屈原的放逐生活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3期  作者:陳東林 出版时间:1997-04-10
    关键字: 屈原 放逐生活 叫屈

    ㈠祸由自取,六国残齐前面说过,屈原如仅以改革楚国内政为由,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楚国的新政府没有排斥他的理由。屈原既被逐,证明两种想法相砥触到了不但不能相容而且相互妨碍的时候,统治者必然要请他廻避,以便一己计画之推行。但以日后楚政看,新政府并无特别,不过倚仗年轻力壮。是只想避重就轻,抓住一个机会,就猛干一场的投机主义者。漠视老一代行为的不知权变,也认为屈原的计画迂腐,又牵连太多,窒碍难行。不是头脑灵活的好方法。他们的看法,就是运用头脑,先抓住东西两强

共28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