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学生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辛亥革命扬州学生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2期  作者:包明叔 出版时间:1978-08-10
    关键字: 武昌 革命军 辛亥 扬州 学生

    现在距辛亥革命已五十三年,我这年是二一岁,记得那年武昌起义的双十节,是在阴历八月底,扬州城内有三个中学,一是扬州府中学堂,二是两淮中学堂,三是两淮师范学堂。府中学以江甘仪高宝兴泰东八州县为范围,两淮中学及师范,范围较广。府中学经费出于八属,名誉监督是扬州府;两淮学堂经费出于两淮运者,名誉监督是两淮盐运使。三校学生,在八百人左右。武昌革命军起,三校师生纷纷各囘原籍。扬州城有运署银库,那些银两都铸成元宝,每个约合库平五十两或一百两不等,当时来了一位不是革命党

  • 文章论抗战歌曲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民国廿六年《中华周刊》所载抗战歌曲为研究对象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77期  作者:潛斌  出版时间:2010-10-10
    关键字: 抗战歌曲 青年学生 《中华周刊》 学术研究

    作者:潛斌,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生,第二屆《湖北文獻》論文獎學金得主。

  • 文章席正铭组合陆军学生参与辛亥武昌首义事蹟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14期  作者:席少丹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席正铭 中华革命军 辛亥革命 陆军中学堂 学生档案

    遗族席少丹 编撰按:总理中山先生倡导革命,风气大开,淸廷亟议行新政、练新军,设军事学堂训练干部。革命志士,或不计名位寄身新军,其得入陆军小学、中学者,更谋有所作为,革命行动,殊途同归。辛亥武昌首义由驻城内新军夜间发难及攻占各据点,身历其境者众,尙得流传其槪况,第三中学堂驻城外十余里南湖,次晨始得入城,然阳夏战役苦战月余,以时间争取空间,收各省响应之功,而同学阵亡则已百计。迨民国建元,学生多不计名位,弃职复学,亦多谦抑不以首义功绩相炫;第三中学正代表贵州

  • 文章辛亥广西学生北伐敢死队槪说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61期  作者:黃嘉謨 出版时间:1993-07-10
    关键字: 北伐敢死队 学生名单 升学历程 教育科目表 军官信息

    辛亥革命一经于武昌爆发后,不到一个月,广西随而响应,于是年九月十七日(一九一一、一一、七)宣布独立,脱离满淸朝廷的统治,自行成立广西军政府,并遣派部队分别北上,支援湖北革命军的军事行动。从省会桂林陆续北上的部队,首批为原在桂林近郊编练的广西新军混成协,次批为广西学生北伐敢死队,第三批为广西中路巡防队六个大队。原在南宁及龙州编练新军一鎭而先成立的新军步队两标,则从中挑选精锐千余人,号称邕龙援队,由南宁循水道经由梧州、广东、上海、以至南京,参加南京附近

  • 文章雲南響應辛亥革命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0期  作者:譚家禄 出版时间:1990-12-25
    关键字: 云南留日学生 同盟会 云南边防地位 讲武堂 辛亥革命 民国诞生

    一、云南留日学生参组同盟会一八九四年 国父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申论救国大计,在建议书中论述:「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砲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砲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这个建议书,结果未被采纳,因此,孙先生和陆皓东,由天津前往北京,然后更溯长江,深入武汉一带,观察山川,为将来革命的准备,同年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