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原文献》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原文献感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卷 第4期  作者:趙介民 出版时间:1971-04-01
    关键字:中原文献 风俗 同窗

    顷阅中原文献第三卷第二期。载有胡先生的河南各县风俗十五则。拜读之后。不由抅起我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所谓风俗者。因山川地气所使然。即主治者亦有转移之功也。豫省古称中华阃奥,负河洛陆海中天。开化育之先河,受嵩高之正气,居民天性朴茂士风端悫,殆所谓难动以非。易感以义者欤。古人尝说:人生斯世。即富贵寿考,最多也不过百年。在此百年之中,可使人流芳后世。也可使人遗臭人间。是以君子愼其独也。人生富贵功名。文学事业。还在其次。惟有坚持节操。难动以非者。和择善固执。易感以

  • 文章桑榆未晚,红霞滿天——祝賀曹尚斌先生讀博士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1期  作者:管繼英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曹尚斌 博士 回馈桑梓 台湾东华大学 中原文献

    过的文章,又与胞妹合写过的文章。谈及往事,他对二位刘老的家世也早有所闻。出人意料的是,经曹先生大力推荐,拙文竟先后在《中原文献》发表。乡情殷殷,令人难忘!此后,我还从《中原文献》上读到曹先生的诸多大作,其中尤以思亲怀乡的内容感人至深。曹先生一岁丧母,五岁时,两位胞姊接连病故。十岁时,唯一的胞兄又英年早逝。不堪哀伤的老父,临终前嘱咐年仅十五岁的尚斌继续读书。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自此,曹先生便立下宏愿:发愤读书,从而确立了他做人的根本。我们从他至今保留的书写风格

  • 文章為周樹老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王撫洲 出版时间:1974-04-25
    关键字: 周树声 寿辰 中原文献 往事回忆

    年(一八八九年)。现年八十六岁。年来报刋杂志(世界画刋,中原文献、艺文志)曾数度记载,尊树声先生为中原大老。以树老一生之事功文学,齿德俱尊,诚足当之而无愧。笔者与树老相交数十年,近五年来又一同创办中原文献月刋,交往频繁,对树老相知益深,敬佩有加,今年四月为树老八秩晋六华诞之月,树老与本社同仁都不愿蹈袭世俗,酒宴称觞,因借本刋一席之地,略述树老之生平,藉表感佩之忱,幷以示之楷模,用为同鄕后进之式法。我之得识树声先生,远在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在北京中原公司,应胡石靑先生之

  • 文章李副董事長士賢逝世三周年紀念感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侯傳勛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李士贤 董事长 悼念 中原文献 刊物

    李故代表士贤兄,于民国七十九年七月八日逝世、瞬间将届三年。回忆三年前逝世情形、宛如眼前。世贤兄参与创办中原文献,历二十年之久,惨澹经营,煞费苦心,河南同鄕,莫不知其名!临终之际,仍以中原文献存续为念。幸三年来,韦发行人稳重领导,董事会诸位热心赞助、社务人员之团结努力、鄕友订户之支援,使中原文献季刊于安定中进步,亦可告慰世贤兄于九泉之下矣。文献稿源由于来台之鄕籍长者,年事日高,执笔不便,文稿日少,而年轻鄕友,又多对故鄕文化知之不稔,且忙于事业,很少乐于投稿

  • 文章文獻作媒介同窗寶島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2期  作者:王光烱 出版时间:1976-12-25
    关键字: 中原文献 同窗 旅游纪实 诗词 抗日战争

    久旱逢甘雨,他鄕遇故知。」四十余年前同窗益友能在台北聚首,互道衷曲,畅谈所怀,眞人生乐事。民国五十九年十月笔者曾写了一篇「淇县风光」蒙中原文献刋载后,被家鄕幼年同学关寳珍兄看到,随写信到中原文献社查到笔者住址,修函问笔者:「兄如果是淇县大车村人士,请来信联络。」于是彼此鱼雁往返,藉悉幼年同鄕同学十余人,散居寳岛各地,服务军公敎各界。已积劳成疾,不幸作古的有赵寳田、李兰溪等同学,留下遗孀,子女,生活困苦,情况甚为可悯。余均陷大陆,生死不明。台湾寳岛虽然

  • 文章編者贅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1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中原文献 文献编辑 创刊历史 创刊纪念

    回忆民国七十九年十月,在下届龄退休,中原文献老编丁华永兄,仍担任公务要职,兼顾颇感吃力,乃邀在下接编,当时未加考虑就一口答应。没想到接下来之后,才知道实在有点冒失。一来中原文献是综合性刊物,除英数理化专门性文章之外,山川人物,文史哲理无所不包,看起稿来有时眞是面对丈二金身,摸不著头脑。二来赐稿诸公,有博上、有教授、有的洋文精通,有的经书烂熟,以在下的那点半吊子能耐,不仅眼界大开,而且消化不良,再加两岸交流之后,简体字与正体字并陈,古汉文与现代语齐备。有古

  • 文章永懷宏揚中原文化的李代表士賢兄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4期  作者:韋德懋 出版时间:1990-10-01
    关键字: 李士贤 中原文化 中原文献 人物贡献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士贤兄正是此种道德纯全高度的表现。三、资料准备充实,任事勤勉贯彻。中庸上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士贤兄深得此中三昧、他对任何事项,都有充份准备。故中原文献每月出版、二十年间,仅无一次脱期。编辑会议,系社中每月举行会报一次,审查全部文稿。余滥竽出席多年常因事故迟到或缺席、深感愧咎。士贤兄则每次会议、总是早半个小时,即行到场,将全部资料准备齐全,每编文章,均经仔细阅审

  • 文章参加中原文献七十七年度会议感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3期  作者:李士賢  出版时间:1988-03-30
    关键字:中原文献 同乡会资料 会议感怀 中原文化

    中原文献社于中华民国七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假台北巿金华街一八七号国立政治大学公企中心西楼大礼堂,举行七十七年度年会,这是中原文献创刊迈进二十周年的开端。就个人而言,二十年可说是一段悠久的岁月;若以国家与文化的层面而言,又可以说是一个短暂的时刻。总统 蒋公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周年纪念词中说:「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不止是一时一地的运动,而是继继绳绳纯一不已的事业」。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多少的时代,因此而辉煌灿烂,代代相传,绵延迄今。我们要深知一个

  • 文章我所認識的勉齋先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中原文献 中华文化 人物追忆 往事回忆 悼词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幕聊为梁父吟。』因其中有『北极朝廷终不改』之句,当时我预感可获安定,后来果然度过难关。由此,我们得知,只要依正道而行,得失可委之于数,不必斤斤计较。抱定乐观奋斗的精神,尽其在我,前途必趋光明之境。韦公对国学具有坚实基础,复受新式教育,故而满腹经纶且见解新颖,我有幸主编中原文献,经常有拜读韦文的机会,受益良多,其为文精简晓畅,眞诚感人,文采风骨,扣人心絃,「缅怀生平知己刘望之兄」长文的一段可资参证。「我国在抗战时期,县政工作,执行政府一面抗战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