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黃鶴樓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新校重订黄鹤楼诗歌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67期  作者:陳祚龍 出版时间:1983-04-10
    关键字: 黄鹤楼 诗词

    计自三国以来,湖北武昌黄鹤楼,实际即已成为楚地的一大绝景而名传天下。记得民国六十一年十月十日出版的「湖北文献季刋」集楹联诗话(自后简称「楹联」)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早称天下绝景,当时楼瓦三层,外圆内方,其后代复有修建,原楼毁于嘉靖末年,隆庆五年,都御史刘悫重建,后为张献忠所毁,淸顺治十三年,御史上官铉再造,康熙三年又毁于灾,后鄂督张长庚再建,廿年雷震倒坍,四十三年,巡抚张长庚再重修。咸丰六年毁于兵燹,同治七年,总督李瀚章重复旧观,高达十八丈,极尽壮伟

  • 文章武昌遊詩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8期  作者:吳重餘  出版时间:1991-01-10
    关键字: 返乡 探亲 故乡 名胜古迹 黄鹤楼

    日前返鄕,在武汉大学、湖北工学院、汉口工学院等校任教的几位鄕长陪同下,畅游了黄鹤楼、武汉仅存原始风貌的(佛教)归元寺、东湖……等名胜。黄鹤楼的前面,本有高大的门楼、庄严的孔明灯,但因停车场在公园内,便由黄鹤公园起,参观亭阁的墙壁—挂满名框,镶嵌著刻有历代文人雅士,所提诗、词等墨宝的靑石板,崔灏那写景抒情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有名诗句,刻在一块

  • 文章黄鹤楼怀古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5期  作者:張忠建  出版时间:1990-04-10
    关键字: 黄鹤楼 怀古 名胜古迹

    劫火不能毁 鹤楼重建成江山留胜迹 我辈又登临黄鹤楼是湖北省千余年来著名古迹,记事有多种传说。元和志:县城西南角有黄鹄矶,矶上建楼而名。南齐书:世传仙人乘黄鹤过黄鹄矶。寰宇记:黄鹄矶又名黄鹤山,为今日蛇山余脉。昔有费祎字文祎蜀汉信阳州人,代蒋琬为尙书令,当国有声,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唐永嘉初年阎伯里有记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传、迹存述异志。楼象耸构巍峨,高标茏从,上倚云汉、下临长江、重簷翼馆,四闱霞敞,俯拍云烟乃

  • 文章武昌黄鹤楼「东门」启用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82期  作者:本刊編輯部  出版时间:2012-01-10
    关键字: 黄鹤楼 景区变化 东门

    文◎本刊编辑部(注:东门的入口处,开阔洁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山西的鹳雀楼)。本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约公元二二三年),历代屡修屡毁,现在的建筑是一九八五年重修的。黄鹤楼远近驰名,游客终年络绎于途,使得原有大门十分拥挤。为了提高旅游品质、有效纾解人潮,武汉市斥资重整与规划,于武珞路的东门设入口处。其优点为:过去的动线不佳,游客多是由西向东走,经常游了主楼

  • 文章黄鹤楼祭祖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02期  作者:王繼昌  出版时间:1992-01-10
    关键字: 黄鹤楼 返乡 台胞证 故乡 蕲春县

    前言去年三月廿日,接到高雄市湖北同鄕会通知,将于中秋节前组团前往武汉。各县市鄕亲,共同在黄鹤楼设灵堂祭祖。会后返鄕与家人共渡佳节。至六月廿五日在高雄劳工活动中心开说明会时,已知组成了八个团,约二百人。我参加了第一团,有同鄕十八人,纯探亲不参加旅游。于九月廿六日由高雄直飞香港,一宿后次日在武昌南湖机场入境。返鄕后在武昌、汉口先后各停留两天两晩。回黄石市与孙儿女儿媳等共渡中秋停了五天,也回蕲春县与故园亲友兄弟子姪辈欢聚多日。并去老母及亲人墓茔拜扫。十月六日随

  • 文章岁次第二丙戍七月七日画赠湖北同乡会馆之黄鹤楼图有感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1期  作者:周海珊  出版时间:2006-10-10
    关键字: 黄鹤楼图 感怀诗词 湖北同乡会

    登楼俯瞰长江浪,滚滚东流映夕晖。注:登楼—登黄鹤楼

  • 文章湖北同乡会馆黄鹤楼大画揭幕志盛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1期  作者:李發強  出版时间:2006-10-10
    关键字: 黄鹤楼大画 湖北同乡会会馆

    人文荟萃之美,有惟楚有材、以善为宝之誉。名胜古蹟,不计其数。但印象最为深广者,莫如武汉之黄鹤楼。我国江南有三大名楼,驰名中外,是即湖南之岳阳楼,江西之誊王阁,湖北之黄鹤楼。三者之中,黄鹤楼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楼」,所以湖北旅台同乡会之会徽,亦以黄鹤楼为主题,是乃自然之理也。我湖北旅台同乡会,在台成立已一甲子,对会馆之布置向重湖北文化之表现,惜因条件不足,而因陋就简。迨至今春幸晤吾乡罗田书画家周海珊大师,因其热忱爱乡,承告愿助同乡会加强精神布置,并乐愿以八十高龄,绘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