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农业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蔡鶴年主持花蓮高農職校八年有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6期  作者:邱錫英 出版时间:1979-06-25
    关键字: 蔡贺年 花莲高农职校 台湾农业 农业经济

    为配合台湾东部农业资源的开发,省敎育厅对于省立花莲高级农业职校,非常重视。敎育厅长谢又华上月偕同省议会敎育委员会省议员一行到该校考察,看到该校各科敎学认眞,敎法新颕,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对于各科所提出的今后发展计画,允许优先考卢,充分支持,希望花农成为培育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推动东部农业的加速发展。台湾东部虽然山多田少,但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许多山地、山坡地种植特用作物,其收益已不在稻田之下,甚至利用河川地种植的无子西瓜,在小面积的室内裁培洋菇,都

  • 文章武陟地文概述(續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7期  作者:孫子和 出版时间:1975-07-25
    关键字: 武涉县 地方志 地方经济 农业概况

    本文首節有關史書引用,皆據一統志、府志及縣志所載,然各志所載,亦係輾轉援引,其間或有未當,因限於時間,未及查對,爲深入硏祝,須再考證。撰者謹註

  • 文章新蔡縣地理畧誌(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7期  作者:萬良 出版时间:1982-07-30
    关键字: 新蔡县 县志 农业 畜牧业 工业 历史资料

    五、产业Ⅰ 农产:新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足,生长季长,农业极为发达。兹以农产种类与经营,略述如下:A农产种类:⒈食粮作物:小麦、大(黄)豆、黍黍(高梁)、大麦、豌豆、蚕豆、绿豆、豇豆、谷子(去皮为小米)、稷子(去皮类似小米、性黏,较小米更为好吃)、荞麦、红薯、莴瓜(南瓜)等。前四种作物,产量丰,为县之经济基础。城西黄店,城南关津等地,所产黄豆,品质最佳,运销蚌埠,深受顾客欢迎。⒉经济作物:棉花、大麻、黄麻、烟草、芝麻、靛、甘蔗与草等,皆

  • 文章鄢陵縣的長壽者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56期  作者:于榮岑 出版时间:1987-10-03
    关键字: 鄢陵县 郑士能 李孟成 丁石头 农业社会

    任庄人、八十七岁、曹逢春、前厦人、八十六岁。总计七十岁以上的长寿者多达九十余人。结语综观我鄢陵县的长寿人之一所以高寿,固由于农业社会,环境幽静单独,无空气汚染,无农药伤人,无燥声扰人,而乐善好施,诚实不欺,善事父母,友爱兄弟勤俭治家,勤学不倦,性情平坦,和易近人,持躬端方,和悦鄕里,谦让接物,息事解忿,明礼知耻,劝人为善等等优良品德,和仁慈的爱心,是其尽力之所及,求心之所安,淡泊名利,无忧无虑,始能松柏长靑。我们处今天的工业时代,固然营养丰富,医学昌明

  • 文章簡介「河南省地理略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1期  作者:楊崇幹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河南省地理略志》 书籍简介 历史沿革 农业经济

    河南省乃中国文化发祥地,曾为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所悉心关爱硏究的瑰宝。而万良教授、为不忘故土,怀念家乡,故特积数十年之精力,撰写成二十万字「河南省地理略志」一书,堪称为当今「承先启后」之杰构,民族精神教育之最佳教材。本着,内涵上、下两篇:上篇共十一章,前五章属自然地理:分疆域、地形、气候、河川与土壤等。后六章属人文地理:分水利、农业、矿产、工业、交通与人口等。下篇为行政区划,分别纂述:中华民国河南省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 文章鄧縣的自治實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6期  作者:高應篤 出版时间:1979-06-25
    关键字: 邓县 地方自治 地方自卫 区域政治 行政规划 河南宛西 农业经济

    结果,已经有相当之成效,但详加检讨,自富政策之实施,仍是沿袭中国历代农村经济的特质而发展的,完全以家庭为本位」。他批评云:「现在的经济制度,由于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农业工业,都进入了群众的时代,就是说:无论是农业与工业,都要群策群力,才会办得有成效,也就是要自养进入互养,由各人顾各人的经济制度,变为互相协助集体发展的经济制度,依我的看法,今后宛西的经济建设应特别着重于下列两点……」李氏所指者,为「制定各级造产方案」,与「设立地方建设机关」。此乃李氏

  • 文章新安縣地文人文概要(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1期  作者:范任 出版时间:1975-01-01
    关键字: 新安县历史 新安县概况 地理位置 农业情况 山脉简介 水经注 普渡山

    一、前言新安皆山也。碧峯參差,如千掌橫空,幾無隙地!東西當豫秦之孔道,依函關之天險。東西沿隴海路七十餘里間,南北平田,橫不及里。加以澗水中貫,河道遷徙無常,其可耕者僅一綫土,而又不無冲決之虞耳。故民皆依山而居,鑿壁穿穴之外,率皆不容隻牛。其或山腰嶺背,展一席之地,石屑森布,觸犂有聲,深僅及寸!雖加倍出力,所得幾何?夏微涸則禾巳先枯,秋多雨而土卽奔流!磷磷者依然白石也。是以新安人民,皆極貧苦!終歲動勞,難得一飽!而能潔衣飽食者,僅少數人耳。鐵門張公伯英,雖...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