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孔子共返回3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校慶感懷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7期  作者:姚秀彥 出版时间:1998-01-03
    关键字: 杜甫 孔子 孟子 校庆

    一、双璧交辉话校庆暮春天气,是位于北半球的中国美好的季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莺歌蝶舞、百花争艳。多少哲学家、诗人都为这季节投注深情。孔子赞赏曾皙在暮春天气,集冠者童子等一群青年伙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把暮春和人生的双重美感结合一起的传诵千古巨著;杜甫的三月三日丽人行,描述杨氏姊妹游春盛况,宋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呈现出在这佳节中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说不尽的文人雅事、名诗名画,都与暮春结缘。眞巧,清华、北大两所名

  • 文章(社論)從去年縣市長選舉看未來政治發展的走向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1期  作者:盧博文執筆 出版时间:1994-01-03
    关键字: 孔子 孟子 杜甫 校庆

    日新,再日新」来形容它更为恰当。惟其如此,它未来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广阔、更光明、更正大。二、继承中华道统,发扬中华文化,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为基础,结合国父思想,总裁言论,本论理、民主、科学的精神,发扬光大。挥宏其气度,放大其眼光,以承先启后,继绝扶倾的心胸,排除狭隘而有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障碍。须知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点在于能兼容并包,能刚柔并济,能舍短取长。所以能绵衍久远,历久弥新。因此每遇外来文化的冲激,适足以为我文化弃旧

  • 文章中華文化何以將會受世人之崇敬(接「鄢陵雜誌」第十四期首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5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大学》 孔子 论语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复明白言之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我人既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则在事之进行中不可使之太过或不及,必须使之恰到好处,乃能使大多数人满意,此之谓执中,故中庸一书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故尧以「允执厥中」四字传诸舜,舜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传诸禹,其重要性有如是者。五百年后汤主政,亦以执中为训。复查孔子

  • 文章易傳之製作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1期  作者:劉瑞符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易经》 孔子 《易传》

    圣,世历三古……以上之历史资料,使孔子作易传之说,成为定论,而为后之学易者所信奉不疑。所以唐孔颖达作周易正义时云:「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疑论。」[1]时至今日,甚多之说易者,仍坚持孔子作十翼之说,甚至有所谓「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之说。[2]上述论语中孔子所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鲁论中,「易」字为「亦」字,并连下读,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另毛子水氏据龚玠、惠栋考证,鲁论句读当为「加我

  • 文章吾愛邵夫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6期  作者:陳郁夫 出版时间:1977-06-25
    关键字: 孔子 邵康节 生平 快乐

    有一天,孔子要侍坐的学生谈志向,在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大谈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之后,孔子问正在鼓瑟的曾点,曾点鼓瑟正好告一段落,在「铿尔」的余音中拿开瑟站起来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不一样呀!」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各人谈各人的志向罢!」「暮春时节,春服做好了。」曾点道:「我希望偕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洗洗温泉,洗后在祷雨坛边的树下乘凉,然后一块儿快快乐乐地唱歌囘家。」孔子听了之后,叹息道:「我站在曾点这边啊!」以一个席不暇暖努力济世的圣人

  • 文章周代營洛與紀綱倫理建立約談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20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9-01-03
    关键字: 孔子 邙山 商周之争 伦理纲纪

    卒戎周,所以范鞅谓魏舒曰:「于其戌周,不如城之」的谠论。贞定王二十五年,晋为周伐伊洛之戎,戎人从此在中原绝迹。此皆纲常伦理之所系,孰谓周公旦之识度不远,对中华民族贡献不大,而无事实根据地信口雌黄。尝观近代学人著述孔子揭橥:「尊周攘夷,是种汉奸行为」,对此不敢苟同。现在中国,只有「中华民族」,而无其他,若细分说,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纯汉人血统。且知唐代中业以前的武士及词客,多系混血儿,炯鉴昭昭,自可覆按。且谓:「中国古人不科学」,此种见解,亦不正确。如周代诸侯

  • 文章素王孔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2期  作者:盧博文 出版时间:2014-04-01
    关键字: 孔子 春秋时期 鲁国 素王 夹谷之会

    平凡的身世,神秘的出生:孔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先祖本为宋国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杀,其子木金父逃亡到了鲁国落户,家世中衰。到了孔子的父亲孔纥,号叔梁,人称叔梁纥,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武士,因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是一种不能世袭,只食禄田的官。叔梁纥娶妻施氏,多女无子,妾生一子名孟皮,却又是一个跛足的残疾孩子。为了求子心切,乃向颜氏家中求婚,颜氏有五女,都尚未出嫁,此时叔梁纥已六十,颜氏以其年老,不便强要女儿出嫁予他,便

  • 文章誰說老人不是寶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4期  作者:韓鼎洛 出版时间:2014-10-01
    关键字: 论语 孔子 老人 养生 唱戏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有一则孔子去看他的老朋友原壤时,原壤却老气横秋的坐在椅子上跷起二郎腿迎孔子孔子很不高兴对原壤说:「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谓『贼』!」以杖扣其胫。孔子是否不体谅原壤患了关节炎,或者中风、痛风病?我们不研究;但我个人以为应修正为「老而不死是谓『宝』。」因为两千五百年以前的礼教理念,今天要适宜的修正了。人类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理论,已被推翻。今天百岁以上人瑞愈来愈多,固然为一喜,因此在社会老化问题所

  • 文章中原孔門四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卷 第12期  作者:程元龍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孔门 孔子祖里碑 中原四哲

    孔子之父为叔梁纥,祖为伯夏,曾祖为孔防叔,孔防叔为宋人,即河南商邱县人,畏华氏之逼,而逃至鲁国,故孔子之曾祖尙为河南商邱县人。子随父籍,其祖亦为河南商邱人,仅其父可为河南人或山东人。故孔子为河南商邱县孔防叔之三代孙,在鲁国,如同海外华侨然。四配孔子庙中有四配、十哲。四配为颜、曾、思、孟。颜渊可以三月不违仁。曾子悟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曾子传子思,为孔子孙。子思传孟子。以上颜渊为复圣,曾子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此为四配。十哲十哲为:闵子骞、冉伯

  • 文章孔子的守义思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5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6-05-30
    关键字: 孔子 孟子 儒家思想 仁义思想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吿子上篇)。仁内,义外。仁是蕴于内的爱人之意与生民之心。义是由于内在仁心的推动而产生于外的正当行径。韩愈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论者以为孟子仁义并重,孔子则以仁学为中心,对于义则不甚重视。其实,论语一书中提及仁字固然很多,然论述义字者亦复不少。儒家思想以仁义为要旨。孔子为儒学的宗师,那会重仁而轻义。孔子、孟子同为讲道德,说仁义的圣哲。孔子曰:「君子喩于义,小人喩于利」(述而篇)。一般言之,君子为有才

共37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