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庸》是整体 中道有层次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4期  作者:丁潤生 出版时间:2003-10-01
    关键字:中庸 中道 诚明 体用

    关键词:中庸 中道 诚明 体用 误区摘要:本文认为,作为整体的《中庸》文本,围绕命、性、道、教为核心可分为以诚为体和以庸为用体用结合不二的两大层次(部分),进而指出对《中庸》文本误读中割裂体用以及把中庸庸俗化及与折中鄕愿相混淆等误区。

  • 文章顓孫子張評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颛孙师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年纪相近,意气相投,孔子殁后,仍相过从,互切互琢,论道讲学,相得益彰。因之,论学者常将三人兼提并称。孟子公孙丑上篇载:『孟子曰: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由此观之,三人者皆为圣门重望所寄,殆犹三鼎足而并立之。子夏学问最为广博,传诗易,宏儒学,功莫大焉。子游传礼,礼运篇自称言偃,则全篇皆是子游所记孔子之言。论者称子游得闻孔子『大同之道』,而传圣人微言。子张晚年,学术造诣深邃,几达于『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他倡『见危致命,见得

  • 文章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4期  作者:頓嵩元 出版时间:2003-10-01
    关键字:中庸 《说文解字》 中道 许慎 人物简介

    西元一千九百年前,中國有一位文字學巨匠,他撰著的《說文解字》,澤披後世,輝映千古,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塊瑰寶,也是世界文字學上的一顆明珠。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他,就是聞名中外的古文經學大師——許慎。許慎(約五四—一四九),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即今河南省郾城縣東三十里許莊)人。據《後漢書》本傳和《說文解字·後敘》及其子許沖《上「說文解字」書》,知許慎祖系炎帝,世代相傳,徙居召陵(漢爲汝南郡召陵縣,西晉改爲邵陵縣,隋大業初廢,倂入郾城,今爲郾城...

  • 文章孔孟之教育思想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6期  作者:陈立夫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中庸之道 孔子 儒家文化 易经

    一、前言中国的一切学问,都是以易经为根源,是极高深的。易经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的集体创作,是阐明宇宙及万物生存进化的动变原理之巨著。其应用首先从天文、气象、历法、季节等方面开始,降及孔子在赞易中,始将天道与人道贯通起来,例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前句为天道,后句为人道,其他六十三卦,莫不如此。所以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此即「天人合一」思想之由来。儒家的思想,即根据易经的道理加以阐扬,与人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知易

  • 文章中庸「其次致曲」语意之探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1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中庸 其次致曲 语意探讨 哲学思想研究

    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如刍豢之悦我口。」我辈读书人,对于书籍,都有自己特别的爱好。在儒家的典籍中,个人最为欣赏「中庸」。中庸一书,虽非煌煌巨著,但却是儒家哲学思想比较有系统的典籍,其中包括天道、人道、治道,有原理、有方法,易于心领神会,实践力行。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和」,中和是均衡和谐的状态,无过无不及,一切恰恰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日月代明,四时有序。比之社会,则是人人互敬互爱,济急扶倾,守望相助,各遂其生。也就是中庸所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文章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8卷 第4期  作者:盧博文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中庸 钱穆 地球村 和平

    壹、前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人王之涣「登鹳鹤楼」诗—这首诗看似浅近平淡,但寓意深远,又无说教之嫌,千古传颂,给予人们的启示与鼓励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今天在讲主题之前,首先希望我们的是:提高境界,扩大视野,放开心胸,登高望远,来看这个世界。先有「世界观」,然后才有眞正的「全球化」。要有理想,才能走出现实,要走出现实,才能改变现状,迈向理想。贰、文化为什么重要?中庸二十三章「诚之道」中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 文章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6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69-08-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 人群关系 基本精神 人本主义 理性主义 中庸主义 仁爱主义

    核子战争如一旦爆发,人类将同归于尽。世界危机的产生,就是因为西洋人善于利用自然科学的知能创建物质文化,制造骇人听闻的战争武器,而忽视了调适人羣关系的社会文化。西洋的物质文化若能接受中国社会文化的救助,则将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紧张情势趋于松弛与和谐,俾在互助合作下,亲爱精诚的空气中擕手并肩共向世界大同之境迈进。中国文化的特质在于能有效的调适人羣关系,其基本精神之所在有四,即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中庸主义及仁爱主义,兹就此分加论释:一、人本主义——中国文化的精神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