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神话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北邙山頭少閒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3期  作者:林藜 出版时间:1975-03-25
    关键字: 偃师风貌 北邙山 神话故事

    洛陽東行約四十公里便抵偃師縣,這兒地隸河南省,本殷西亳地,漢置偃師縣,以周武王伐紂,嘗於此築城,息偃戎師,故名。地在黃河之南,伊、洛兩水交會於縣境之西南,隴海鐵路經之,水陸均朝發而夕至,另有公路東南通登封,禹縣而抵許昌,以接駁平漢鐵路的運輸。偃師一帶,關山河流,繡錯綺交,風物多麗,縣南是柔美的伊,洛二水,還有那俊美的景陽山;縣北則是娟秀的北邙山,山外是奔放的黃河,河北岸是巍壯的中條和太行山。東面有成皋、虎牢之險,和峻極于天的中嶽嵩山;西邊是文化古城的洛陽...

  • 文章傳説啓母嵩山化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4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1973-04-25
    关键字: 大禹 启母石 嵩山 涂山氏 神话传说

    五嶽之中嶽乃謂嵩山,其山之東支脈爲太室山麓南面,有一「啓母廟石闕」,相距不遠就是約有四丈多高的一座大石頭,所稱之「啓母」,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啓」又是誰呢?原來「啓」是「大禹王」的兒子,啓的母親就是大禹王的妻子「塗山氏」。大禹歷年治水有一天到了轘轅山下,想打開這座山,好讓水流通過,但一時之間無法劈開大山,禹便自己來動手;相傳禹是熊變化的,此時他變了一頭巨熊,企圖撞破轘轅山,來爲洪水開路。不料他的夫人恰於此時到來,看到丈夫竟是一隻熊,她羞愧無已,囘身便跑...

  • 文章中嶽嵩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1期  作者:葉祖灝  出版时间:1969-03-01
    关键字: 中岳嵩山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神话故事

    已一千八百四十多年。少室石阙和启母庙石阙,均在东汉安帝延光年间为朱宠所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三十多年。以年代久远,碑文字迹糢糊,不易辨认。金石存载:「嵩山三石阙,太室以隶,开母、少室以篆。」故海内古老碑碣,除秦峄山刻石外,当以嵩山三阙为最古朴。嵩山尙留下有许多神话故事,如称:㈠夏禹后涂山氏,在嵩山化石,子启就是从化石中诞生的,这石就是启母石。又有「少姨庙」,为奉祀启母的妹妹而建立。㈡周灵王太子晋在嵩山「跨鹤升夫」,乘马亦「天马行空」。现在少室山的「拜马涧

  • 文章話說滎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4期  作者:楚書渤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地理位置 荥阳 历史沿革 山川风物 神话传说 历史典故

    地理位置與古今形勢:滎陽南枕伏牛,北依黃河,南接鄭州,西憑虎牢,為中原鎖鑰之區,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惠王(即梁惠王)於滎陽和圃田(在今中牟)之間,鑿鴻溝灌溉農田;因可通黃河,故自秦、漢以迄北宋,不斷開挖、延伸,乃成西連渭水,南接江淮,東通泗水之漕運要道。因均須在滎陽接通黃河,是以滎陽成為全國水運樞紐,交通重鎮,糧米絲麻之集散要地。始皇乃建糧倉於敖山(在今日縣北)之上,史稱「敖倉」。唐在武牢(即虎牢)、河陰亦開設糧倉,用濟京師。故桓寬在鹽鐵論中說:「韓之...

  • 文章劉家河出土商代青銅禮器研究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30期  作者:劉正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青铜礼器 装饰艺术 动物纹样 河图洛书 神话信仰

    的各种动物在青铜彝器上的形象(pp.434~435)。因此,商人青铜器上鸟造型和纹样的使用正是基于他们相信自身是神鸟后义的反映。也就是他们祖先崇拜的具体化之一。对鸟和鱼的图腾信仰,到了后代终于出现了著名的白鱼赤鸟传说—这些传说记载在《吕氏春秋·应同》、《史记·周本纪》、《尙书大传·太誓》以及一些纬书中。它们被赋予了所谓的五德终始说。但是,这一传说的原型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商文化时期清铜器的纹饰造型上。要说明此一问题之前,还需要对河图和洛书的神话传说进行分析和介绍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