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曲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漫談河南曲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任敬之 出版时间:1970-04-01
    关键字: 中原戏曲 源流 曲调

    中原戏曲的历史渊源甚久,是値得研究发扬的。其敎育性的潜移默化,支配吾豫各基层社会者垂数千年(这个统计幷非无据容后专文报道)。但凭断简残篇,吉光片羽,传讹舛错,文献乏征。要想整理出一个完整体系来,供人探讨,实非易事。究其原因,系有识者认为小道,不屑一顾,而欲言者又不能用文墨为其表达。致使这块园地一任其荒凉榛芜,乏人开拓,眞是可惜。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社会的需要,它仍然站在那里,并没有受了淘汰。这也是我们値得庆幸的一件事。我们当然有责任整理它,发扬它

  • 文章漫談河南曲子(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6期  作者:任敬之 出版时间:1970-06-01
    关键字: 河南戏曲 题材 曲目

    爱玉为梅丫头而非商夫人义女。雷峯塔——靑蛇白蛇故事传说很早,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峯塔下,见宋人小窗日记。⑶源于小说:此类题材多采自稗官野史,演义之流。例如:三国——多改编自三国演义,及元明杂剧和逊淸乾嘉以后的地方戏。水浒——本水浒传及元曲。红楼梦——本采自红楼梦而加粉饰。⑷源於戏曲:此类题材,多辗转传译自地方戏剧曲与俗曲。例如:西厢记——始于唐元稹会眞化、及元王实甫杂剧西厢。淸唐河落第秀才冉靑编全部鼓子曲西厢。曲子戏当本于此。三娘敎子——本明陈二白的双官诰

  • 文章天涯海角訪包公(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5期  作者:馬幼垣  出版时间:1985-05-30
    关键字: 戏曲角色 包公形象 考古发掘 龙图公案 公案小说

    ·男主角、男配角,小说戏曲包公出尽锋头究竟包公在几部明淸章回小说内出现过,我到现在还未数淸楚。写论文时用了三本。第一本是明人小说「平妖传」。这本小说有两种分别很大的本子即原有的二十回本(有人说是罗贯中写的,我不信)和冯梦龙改写扩充的肆十回本。后者的明刻本不算奇罕,前者则仅得两本存世(一在北大,为马廉旧物,一在天理大学)。二十回本我是用柯迂儒(James I.Crump,Jr.)五十年代摄自天理,然后复制发售的胶卷(此书前年天理大学已影印精装行世,读来更

  • 文章中原與客家文學藝術淵源關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崔燦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中原文化 客家文学 民间戏曲 民间舞蹈

    尾驳尾」式五句板,豫南淮滨县也有。如《淮南船家情歌》:人不吃酒人不醉,花不逢时花不开,船不遇水船不动,篷不顺风篷不摆。妹不见哥妹不来。妹不见哥妹不来,唱个船歌撩裙钗,彩篷作筏篱作跳,深深浅浅往上挨。不知是乐还是灾。……2五句板乃客家山歌的重要特征。客家山歌除了「尾驳尾」的五句板之外,还有大量其他五句板山歌。前者适合叙述人物或故事,属于长篇连唱形式;后者多为五句独立成文的抒情或叙事小段,短小精悍,主题显明,粤东、闽西、豫南都有这种章句结构形式,而且较为普遍

  • 文章「花都」文壇話芳芬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0期  作者:葛國崢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鄢陵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谚语 戏曲作品 小说路口

    许多青年读者。三、戏剧创作戏剧创作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作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才能。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鄢陵县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崔夫德先生从事戏剧事业三十余年,潜心创作,曾执导上演五十多个剧目,创作与改编现代戏二十多个,传统戏十五个,他的《胡服骑射》《夕阳情》《父子心》等近二十个剧本在省市报刊发表,先后获市以上创作奖十个,不少剧本上演后由电台录音播放,产生了广泛影响。被人誉为「河南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女导演」的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高级讲师袁文娜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