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沿革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孟津縣沿革(八)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8期  作者:杜新吾 出版时间:1975-08-25
    关键字: 孟津县 历史沿革 资治通鉴 地方志

  • 文章伊陽地文人文概述(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9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09-25
    关键字: 伊阳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前言伊陽原係因大部土地位于伊水之陽而得名。嗣以疆域迭變,境界屢易,現已名實不符。第因政治分合,疆域區劃,時勢推移,滄桑演變,致北疆原毗古都洛邑,昔爲王畿,今漸半變而爲山僻。因西北疆逐次內縮,東南疆迭經外延,殆將伊水抛離西北境外,形成伊「陰」。且于民國十六至二十二年間在北境與洛陽接壤處,先後由四鄰縣地析置自由、平等兩縣,致伊壤幾去三分之一。嗣自、平兩縣俱廢,合置伊川縣,地雖稍歸還而仍未復其舊,致與舊鄰洛陽宜陽相隔離。境內大勢,西南多山嶺,道路險阻;東北平坦...

  • 文章開封府總論及其沿革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編輯部 出版时间:1972-02-01
    关键字: 开封府 历史沿革 梁州 汴州 兖豫二州

    禹貢兗豫二州之域春秋時爲鄭杞地戰國時魏惠王都之號曰大梁秦取其地爲三川郡之東北境潁川郡之北境漢承秦後置陳留郡而以兗州刺史糾察之東漢仍舊魏晉改郡爲國劉宋廢國復爲郡後魏置梁州東魏析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復以開封併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爲汴州以城臨汴水故名隋初罷郡以州統縣大業初廢州以其地併入滎陽梁潁川等郡唐武德初置汴州天寳初復爲陳留郡乾元初又改爲汴州五代梁都於此號爲東都置開封府唐復爲汴州及宣武軍晉漢周皆爲東京開封府宋因之金以此爲汴京貞元初又改爲南京宣宗南遷復都焉置開封府元...

  • 文章河南大學校史雜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6期  作者:朱光彩 出版时间:1976-06-25
    关键字: 河南大学 校史杂记 历史沿革 人物回忆

    一、序言民國十二年河南省政府綜合「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法政專門」、「農業專門」及「商業學校」成立「河南中州大學」。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鼎南京後,將該校改爲「河南中山大學」,嗣改爲「河南大學」。抗戰期間屢次播遷至鎭平、嵩縣、淅川西坪鎭及寳鷄等處,勝利後復員囘汴。民國三十七年豫省陷匪,河大遷至蘇州上課,卅八年該校未隨政府遷穗轉台,河大卽告結束。在上述十數年變動期間,校長爲王廣慶(宏先)、田培林(伯蒼)及姚士鰲(從吾)諸先生,全校師生顚沛流離,苦不堪言,但仍...

  • 文章河南省淅川縣地文人文概述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5期  作者:張克明 出版时间:1975-05-25
    关键字: 历史沿革 山川河流 古迹坟墓 历史名人

    浙川在淸季爲直隸廳,行政首長爲撫民同知,直隸於河南省布政司,民國二年,廢廳爲縣。本縣位於豫省西南邊疆,西北與陝西商南縣相接,西及東南與湖北鄖縣、均縣、光化縣相連,山岳綿互,泉流交錯。幅員雖廣,惜爲沙石所佔,而可耕之地不多。在山環水繞中,能通舟楫者,蓋有兩川,一爲丹江,古名丹淵,又名丹水,導源於陝西秦嶺及豫省熊耳山,舟楫之利,大於淅水, 通龍駒寨,南達武漢。史載帝堯戰苗夷於丹浦,舜封堯子丹朱於此。另一爲淅水,發源於豫省熊耳,伏牛兩山,西峽口以下,夏秋可通帆...

  • 文章探親見聞錄——河南省的現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河南省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方志

    河南省居我國版圖之中,是禹貢時代九州之一的「豫州」,故簡稱爲豫。史稱「中原」或「中州」。地跨黃河下游兩岸,大部份在河之南岸,故叫「河南」。中國古指京師,黃帝政權設在此,因而有「華夏」和「神州」之譽,是古代文化發源之區。也是中華民族飮水思源,落葉歸根的老家。三皇治世:伏羲都於陳,按陳州卽今之淮陽縣。在位一百五十年,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通萬物之情;龍馬負圖,再創「河圖洛書」,足蹟到達滎水、洛水、孟津一帶。後人都說中華文化發源在黃河流域,從現在的出土物去...

  • 文章嵩縣簡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5期  作者:韓源濬 出版时间:1988-05-30
    关键字: 河南名县 嵩县 历史沿革 名胜古迹 宗教

    嵩縣位于豫西伏牛山麓、疆域遼濶,幅員廣袤,爲河南省面積較大之縣份,境內山嶺縱橫、河川羅列、平原較少、人口密度不高,全縣約三十萬餘人,物產豐饒,人文薈萃。縣民生活簡樸,處事和睦,農、學、商、工各安其業。數千年來雖經多次變亂,城巿、鄕村型態,無較大之變遷。自中共竊據後,實行「清算鬥爭」,舊有社會組織,行政體系、風俗習慣,全部廢除,知識份子,殺戮殆盡,歷史陳蹟,破壞無遺。來日欲明瞭嵩縣史料,因無文獻可稽,恐爲不易之事。現在臺灣有關嵩縣之文獻僅有中央圖書舘所存清...

  • 文章中華民國行都——洛陽地文人文概述(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6-01-25
    关键字: 民国行都 洛阳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人文包括禮樂制度,文物彜器、聖哲垂統、豪俊功勳、百姓齊民,以及社會上各階層各行業人士在內。國家構成的基石是齊民,如同一架機器的螺絲釘,一釘照顧不周,能使全盤機械解體,也就是土崩瓦解。猶如洪水橫流,冲破天柱一般,傳云:「蠭豸有毒」,諒不我欺。縱觀歷代史乘,祇不過皇族家譜,百僚列傳,賢聖世系,國民生活情形及狀態,幾無法見得到。若從稗官野史,通俗演義去窺探究竟,多側重猥褻描述,俠義表達,與實際不甚切合。倘律以忠孝節義,國民趨向,社會敎育,學說集成的旨歸,與行政...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