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嵩山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岳嵩山诸大名刹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8期  作者:呂佛庭 出版时间:1974-08-25
    关键字: 嵩山 名刹 少林寺 会善寺 嵩阳寺

    其文余益不胜今昔之感矣。寺外有魏嵩阳寺碑,唐戒坛碑,及景贤禅师塔记,皆为极名贵之石刻。只以天晚,不暇细览,颇引以为憾事。三、嵩阳寺嵩阳寺去登封县西北五里,因在嵩山之南,故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至隋为道家所夺,改名嵩阳观,宋又改为天封宫,至元代尽废。嘉靖间登封县令乃即天封宫遗址建为书院,寻复废。至淸季登封县知事叶井叔始修复之,名曰「嵩阳书院」,嗣又经耿逸庵先生倡导增筑书院屋舍,并输家财置膳田,集士之有志于学者,给而启迪之。居则身为之师,出则延名师主其事

  • 文章我在中原雜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8期  作者:易大德 出版时间:1980-08-25
    关键字: 杂记 诗词 观光游览 嵩山

    四、登中岳嵩山五岳中之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予在洛阳,曾偕友人陈远湘、周挥彦往登,时年少气盛,身凌绝顶,大有揽辔澄淸天下之志,所赋三律,亦颇豪壮。其诗如左:中岳纵览嵌「一至十」数字「一」柱擎天获「九」重,嵩高久合受皇封中州坐鎭「五」千载(就有史以发言)「二」室分占「六」「十」峯。直取「三」山供几席,遥将「七」泽照心胸;输他「四」岳争雄长,「八」表应须作附庸。二凌云壮志任翔翺,俯瞰中原意志豪;万里黄河来禹穴,千年巨壁立嵩高。地灵合有英贤出,天险不须士众劳

  • 文章憶我河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4期  作者:王輔羊 出版时间:2014-10-01
    关键字: 河南 梆子 豫剧 嵩山 谚语

    嵩山、伏牛山等;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地;东部为黄河及淮河的冲积平原;西南为南阳盆地,属唐河、白河流域。气候夏热冬冷,夏季多暴雨,年降水量五百至一千公厘,西北较少。黄河自孟津以下,河床高出地面,成为「地上河」,旧时经常氾滥成灾,现已进行整治。农业发达,主产小麦、谷子、玉米、高梁、大豆、花生、棉花、菸草、芝麻、黄麻、红麻。水稻主要产于淮河两岸,黄河流域也有种植。伏牛山地为柞蚕丝著名产地。柞(音作),蚕学名Antheraea Pernyi,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

  • 文章嵩山巡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呂佛庭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嵩山 风景名胜 旅行随笔

    嵩山距河南登封县北六里,一名外方山。东西横宽,自成一系,因此叫嵩山山脉。由嵩县南面迤东北,经过伊阳伊川两县之间,到登封县北面突起两大主峰。东叫太室,西叫少室,总名叫嵩山。因地居中原,所以又称中岳。山东西绵亘四百余里,为洛阳东南天然的屏障。太室原来只有二十四峰,明朝傅梅作太室十二峰,补二十四峰之缺,合为三十六峰。少室也是三十六峰。其高度与太室可相伯仲。因为嵩岳受过历代皇帝封祭,尤其汉武帝唐武后(则天)还曾经不远千里亲去宠顾过它,所以它的大名就更煊赫了。我于

  • 文章非豫人話豫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12期  作者:曹鏡珊 出版时间:1988-12-30
    关键字: 河南风光 嵩山 名胜古迹

    秦诸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由于地势冲要,当四达之中,居中原之腹。且由于大禹治水时,划全国为九州,河南为豫州地,故简称豫。复以其于我国本部十八行省中,居于中央地带,并在九州中央,故名中原,亦称中州。因居中原之腹,东则可下淮泗,足以鞭策苏、皖。西出崤函,足以窥伺关中。北恃黄河之险,能防燕晋。南控武胜、平靖、九里三关,可制荆楚。故自古即为各方英雄逐鹿之场,战守之地也。其气势雄浑,实非外人所能道也。中原文化古迹多甚,诸如中原古城开封,九代故都洛阳及中岳嵩山最为出名

  • 文章嵩嶽神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11期  作者:李雁蓀 出版时间:1981-11-30
    关键字: 嵩山奇景 典籍记载 地名由来

    二室凌靑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暄莫染,迹高想已绵,时粲金鹅蕊,屡读古苔篇。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絃。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飘飖,风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诗经:「松高维岳,峻极于天」,据诗人解释,便指的是「嵩山」。「嵩山」古曰「外方」,亦称「嵩高」,为五岳之一。白虎通:「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