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用人唯才为治国大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劉紹唐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用人唯才 治国之道 历史故事 时评

    古今中外治国的大,有「人治」与「法治」之说,并谓:「徒人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二者如车的两轮,鸟有两翼,缺一不可。尤其在民主政治的时代,更须「贤能在位」、「法纪严明」,才能达到最好的境地;否则,滥竽充数,法纪荡然,国家与人民俱受其害。故治国者,均重用贤能,内不避亲,外不避仇,从未闻有限于本土化的地域观念。就按我们中国历代来说,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无不首先延揽贤能之士以定国安民。就以春秋战国五霸七雄分治时期来说,也都是用人不分畛域,互争人材,所谓

  • 文章宏扬伦理德端正社会风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3卷 第2期  作者:史梅岑 出版时间:1991-04-01
    关键字: 伦理道德 社会风气 现代化 民主 法治

    军事科技的高度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核战阴影,物质生活富裕化,导致生活资源的浪费和享受主义精神生活的空虚,高度工业化,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及能源的大量耗竭;商业的激烈竞争,使社会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冷寞紧张;唯利是图的非人性倾向,导致伦理破坏,德坠落及人欲泛滥;自由民主社会,也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及自我价值观的猛升;法治社会又存在忽略人治的倾向和形式主义的弊端等难以尽述。虽然这些弊端,有些是转型阵痛难免的,也有些是局部的,但倘不加以控制,任其氾滥,势必危及国家

  • 文章珍惜國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6期  出版时间:1985-06-30
    关键字: 朱子家训 治理之道 社会问题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物力,是治家之,也是治国之。「国家」者,国犹家也;在基本上,其治理之,一也。台湾孤悬海上,地狭人稠,天然资源有限,我们以此为民族复兴基地,任重而远。积三十余年惨淡经营,能有今日「小康」之局者,端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而所谓人力资源,实乃「劳务」,勤劳大众体力、智力的劳动成果之谓也。如今财政略见宽裕,外汇略有存底,乃勤劳大众所流的汗、血、泪之结晶;亦即古人所谓「民脂民膏

  • 文章(中原文物)源遠流長話薪傳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0期  作者:逊之 出版时间:1993-10-03
    关键字: 物质文明 孝道 王氏宗亲 中华文化 故乡文风

    生命之最初,如果根的消失,便无凭借可言。万物皆有根,人的根则是祖宗,辞源上说:「祖者始也,言以德之初始也。宗者尊也,言以德之可尊也」。所以中国人初次谋面,为促进和谐,拉近距离,表示亲切,先问对方尊姓,接着问府上那里?可见中国人的姓氏,便是根的代名词,血缘的凭证,只要有姓氏,便不能否定自己的来历。俗言「心中无神,目中无人」。神者,人死后之灵魂也(辞源释)。楚辟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本来凡是中国所在之处,不管厅堂或庙宇,所敬之神明,无一不是生前对

  • 文章從孔子言「信」,談兩岸關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2期  作者:齊衛國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孔子 儒家思想 传统道德 两岸关系 政治理念

    壹、前言《三字经》中有「赵中令,读鲁论,被既仕,学且勤。」此事系叙述宋朝时的赵普,他已做了宋太祖的「中书令」(宰相),太祖问他所读何书?赵普对曰:「读鲁论。」太祖曰:「这书幼年所习,如今看它何用?」普对曰:「若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这鲁论中矣!」查《论语》一书,乃孔子传之书,和他的弟子论学问、论治、论礼乐等等,分为二十篇,是孔子中心思想之所在,对「信」字非常讲求,在这二十篇中,竟有十篇讲到「信」字,可见其重视之程度了。至于讲「信」的篇章及其文句为何

  • 文章中華文化之經濟發展與前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袁宙宗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农耕文化 文化经济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士人

    农耕文化发源于中纬地带气候温和而有河川灌漑者,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区及岛屿变化较繁复者。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因受环境限制,必须向外谋求发展,故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文化可以自给自足,长居一处,安土重迁,所以是安静的,保守的。游牧和商业所凭以为生之地,不仅因感于取给之不足,且深受限制,于是有强烈克服欲,不得不另找出路,随其流动所至,战胜与克服向外伸张,亦可名之曰空间开拓,不止前进,方可谋得民族生存之。农耕文化其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生于斯,长于斯,祖宗之坟陵安葬于斯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