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俗习惯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僰人懸棺之謎粗探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1期  作者:楊鵬 出版时间:2001-12-25
    关键字: 僰人 悬棺 风俗习惯 学术研究 史料考古

    今年八月,因事赴昆明,借機與湯世煒先生語談,寒喧之餘,詢及撰稿事,愧未寫就。煒君脫口而言曰:「何不就寫僰人懸棺之謎」。這本來是近現代史學界熱衷探索的命題,我雖然有所接觸,限於缺乏資料,未曾作過認眞硏究,因此不敢動筆,以免貽笑方家。回昭後,翻閱了《華陽國志》、《史記、西南夷列傳》及當代地方史料,試作「粗探」以就教於史學界諸權威,藉以助鄕親文友茶餘飯後漫話家鄕古老民族悍勇的精神,神奇的智慧,爲後人留下一座千古不解之謎—懸棺文化遺跡。僰人的源流 辭源釋「僰」;...

  • 文章臺北市林森縣同鄕會章程

    来源期刊:《闽聲》 第31期  出版时间:1969-03-15
    关键字: 林森县同乡会 章程 宗旨 风俗习惯

    中华民国五十八年二月廿二日第二届第二次会员大会通过修改。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台北市林森县同鄕会」。第二条:本会以联络同鄕情感,发挥互助精神,并协助政府擧办公益事业,共谋社会福利为宗旨。第三条:本会会址设于台北市。第二章 任务第四条:本会之任务如左:一、关于改良鄕亲风俗习惯事项。二、关于发展鄕亲职业敎育事项。三、关于擧办救济事项。四、关于调查鄕亲生活事项。五、关于擧办社会公益事业事项。六、关于协助地方建设事项。第三章 会员第五条:凡旅居

  • 文章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鄉趣聞長壽風俗 夫妻分床 地久天長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0期  作者:楊媛 出版时间:2008-04-10
    关键字: 长寿之乡 风俗习惯 晚婚晚育

    文·楊媛有一個古代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白髮的老頭在門口哀哀哭泣,過路人問他爲什麼哭,老頭說:我惹父親不高興了,他打了我。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故事有些誇張,不敢相信,但是到了廣西巴馬鄉,才發現這是事實。巴馬鄉是世界五大長壽鄉之一,總人口約二十五萬人,現有百歲老人七十六位,九十歲到九十九歲的老人三百九十多位,而八十歲到九十歲的老人則多達兩千八百多位。在巴馬鄉,阿公、阿婆是對長輩的尊稱,晩輩是輕易不敢用的。在西山鄉樂和村拉吾屯,一百零四歲的黃天錫跟五十七歲的兒子黃...

  • 文章臺北市林森縣同鄕會章程(草案)

    来源期刊:《闽聲》 第18期  出版时间:1968-02-15
    关键字: 同乡会 章程 公益事业 风俗习惯

    第一章 ■则第一条:本会定名■「台北市林森县同鄕会」。第二条:本会以联■同鄕情感,发挥互助精神,并协■政府擧办公益事业,共谋社会福■为宗旨。第三条:本会会址■于台北市。第二章 ■务第四条:本会之任■何左:一、关于改良鄕风俗习惯事项。二、关于发展鄕职业敎育业项。三、关于擧办■事项。四、关于调査■生活事项。五、关于举办■公益业事项。六、关于协助■建设事项。第三章 会员第五条:凡旅居■民国台北市之林森县同鄕,年■岁以上,经会员一人之介绍,■入会申请书,经

  • 文章閒話杞縣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2期  作者:張景仁 出版时间:1979-12-25
    关键字: 杞县 古城回忆 故乡风貌 地区风俗习惯

    我自民國二十七年初春,參加抗戰,離家已逾四十餘年未曾囘去過,生長我的地方,時時懷念未已!雖然有些地方名稱記不淸楚,可是仍然還記得幾處,記下來留個槪念,以後收復大陸,找到老窩。一、東門東門外有天后宮,有一所初級小學校,形勢有如開封的龍亭,三面有水,正南有條路通行,路兩邊似潘陽二湖。水中生長滿了荷花。沿官道東行,可至睢縣。護城堤外,大部份是菜園和菓園,春天,桃李盛開,黃色的菜花,無際的綠油油的麥地,是郊遊的好去處。東門裡多是開染房的,晒布的架子,就在路的高空...

  • 文章漫談雲南邊區的——紮腳婆三寸金蓮背後的痛楚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2期  作者:梁學乾 出版时间:2008-10-10
    关键字: 扎脚婆 人物事迹 风俗习惯 缠脚

    文·梁學乾前言陳重光先生發表於台北廣西文獻季刊第一二〇期的宏文——『客家婦女不纏足的成因探奧』,筆者曾細心看閱和欣賞陳的大作。強調:客家婦女一向以天足爲美!可是據近期一些資訊的報道:雲南偏遠地區 六一村,如今仍有紮腳婆婆在世。這樣一來,一碼事是談放足,另一宗事卻道纏足,形成了相反的強烈對比!纏足風俗的歷史中國纏足風俗,源於一千年前,相傳南唐李後主妃嬪、窅娘,爲取悅李後主,而把一雙腳纏成新月形狀,然後站在一個黃金打造的蓮花台上跳舞,最後贏得李後主寵愛,自此女...

  • 文章中華民國前途如何?

    来源期刊:《闽聲》 第48期  作者:陳錫恩 出版时间:1971-11-30
    关键字: 世界组织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

    一千四百万。一千四百万不是七亿,但却多于三百万或两百万。一千四百万人民不能也不会被排除于国际社会之外。台湾现在是许多为了某种理由而无法返囘大陆的中国人的家园。在台湾,传统的中国社会,尽管有缺点,但却仍然存在。许多中国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自由自在之感。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之下改变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依旧保留在台湾的社会之中,这种生活方式包括社交之乐、固有文化、人与人之间富有人情味的关系,以及今天在大陆被指为具有封建社会色彩的风俗习惯。台湾的前途如何?中华民国政府在增强其

  • 文章火把節補述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7期  作者:王文中  出版时间:1977-12-25
    关键字: 星回节 火把节 阿南夫人 来源考证 风俗习惯

    一番旌表,那也就足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了;而阿南既上了志书,又有一个特定的节日,且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似乎是有点异数,而使人有些奇怪了。其实我们若稍稍加以研究,就不难发现还有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搀合在里头,不祇是纪念阿南的死节而已。现在我再抄两段通志上的记载加以说明。㈠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通志卷一、卅一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滇人自古以务农为生,收成的丰歉,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六月间是禾苗滋长的时期也是害虫繁殖最盛

  • 文章客家先祖「郎」名的由來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5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客家先祖 “郎”名 族谱记载 风俗习惯 民族关系

    逃亡迁移,并重组为若干个支裔。现今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的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是武陵蛮分化出的后裔。古代闽粤赣边一带的土著居民,主要也是畬、瑶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排郎名」是畬族的一种习俗仪式。畬族中长幼排辈份称为「排行」。祭祖时不同姓氏的祠堂其陈列的香炉数目不同,显示各姓之排行不同。据民国《建德县志·风俗志》卷三载:「雷姓之祠有香炉五只,蓝姓之祠有香炉六只。相传雷姓分大、小、伯、千、万的行次,周而复始。蓝姓则分大、小、伯、千、万

  • 文章故鄕年景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5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83-02-15
    关键字: 回忆故乡 风俗习惯 特色文化 地方饮食

    臘鼓催人,又屆迎春時節,闔家團聚,里社騰歡,習俗相沿,良有深意。太平之世,可以觀物阜民殷;離亂之時,亦聊慰思鄕情切,熙熙攘攘闤闠喧闐,光耀眼前,俗稱年景。我國地大物博,民情風俗各有不同,重視迎年,毫無二致。觀諸風雪載途,不遠千里,絡繹於道者,非歸省父母即返視妻孥,一片眞情,交相流露;蓋我中華聚家成國,千古來素重倫常,民風醇厚法令無度歲明文,民間自成風氣,立國之本,於此可瞻。負翁飽閱滄桑,栖遲海外,當此臘盡春回,念及故里揚州,昔時年景,爰一一述之於次。門神...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