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隐居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淇水之濱隱奇蹤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孟繁仁 李祥英 出版时间:1994-07-01
    关键字: 罗贯中 《水浒传》 许家沟村 隐居 拷证 许贯中

    罗贯中在明朝开国之后,无法落叶归根,回归自己的故乡,最后选择了「大名府浚县」许家沟作为晚年隐居、著述之地,受到世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思想影响,他更巧妙地塑造了「许贯忠」的艺术形象,成功地在自己精心构思创作的作品中,留下自己身世和面目的踪影……

  • 文章丁耀亢的政治態度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朱炳旭  出版时间:2002-06-01
    关键字: 丁耀亢 出身生平 反清思想 隐居云台山

    家族简介》文中说:「丁家为明朝仕族,明亡之际,丁氏子侄被害者二人,被伤者一人,家产荡尽。清初丁耀亢曾被捕,幸而放还。种种遭遇,更加激起了他对清王朝的不满,隐居于山村著书写诗,与友人放浪山水间,以发泄其不满,如在一幅《行乐图》画卷中自题,文曰:『咄!尔是何人?秃顶无巾,皓眉长髯,松石为邻,桃花夹岸,悠然神怡,横琴啜茗,悟彻天真,烟霞十亩,坐听山水涔涔。噫嘻!汝岂无怀氏之民,抑亦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与葛天氏为古代两个部落名称,该意为『你到底是哪个氏族的民人?』影射自己

  • 文章介矛推隐居地再考辨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7期  作者:員創生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介子推 历史故事 隐居 史料研究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终不见处所。』文公重耳,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龙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出走)。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史记·晋世家》。介子推隐居绵上(介山)事,多种史书、史料、地方志以至于文学作品,如《史记》、《后汉书》、《左传》、《楚辞》、《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拾史遗记》、《列仙传》、《古文释义

  • 文章青雲譜道院與八大山人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9期  作者:余建蘭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青云谱道观 道观历史 八大山人 隐居道院 花鸟画

    安义 余建兰道院历史渊源流长青云谱道院(亦可称道观),座落在江西省会南昌巿郊七·五公里之定山桥畔、岱山之侧,又有梅湖和莲湖两湖围绕,具有江南湖山田园之美,曾有「内十景、外十景」之说,粉墙青瓦,境僻静谧。道院历史悠久,相传在二千五百年前,周灵王(公元前五六一—五四五年)之子王以晋(子乔)到此创建道场,开基「炼丹」。西汉时豫章郡南昌县尉梅福(字子眞),也弃官学道隐居于此。为了纪念梅福,后在东晋太兴四年(三二一)建起「梅仙祠」。东晋许逊(号旌阳,又称许眞君

  • 文章羅貫中晚年——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陳建增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晚年生活 隐居山林 徐家沟简介 风景名胜 地理环境

    据山西省社科院孟繁仁等学者考证,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的作者罗贯中,晚年曾化名「许贯忠」隐居在鹤壁巿郊许家沟。像罗贯中这样见多识广的大文学家为何会更姓化名隐居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揣见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许家沟远离封建统治者设置的外县治所,在这里隐居便于躱避封建势力的政治迫害。青壮年时期的罗贯中曾一度投身于元末农民起义等,出晋入豫转战大江南北,并在朱元璋的敌手张士诚军中做了幕僚。由于在招安问题上与张氏发生分歧,便离开

  • 文章龔半千與掃葉樓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6期  作者:文雷 出版时间:1977-12-10
    关键字: 南京扫叶楼 龚半千 扫叶僧 隐居生活 情操高洁 好读古书 绘画特色

    凡是到过南京的游客,大都喜欢畅游一下这个六朝金粉的名城,但是游南京的骚人墨客,如果不登「扫叶楼」则要终生引以为憾了。扫叶楼,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建在南京附近淸凉山麓,风景优美,就近可以欣赏长江景色,备饶闲静之趣,无怪从前南京许多名士,都喜欢在那里吟诗作赋,留流终日,不忍离去了。最先建此楼者是明末一位大诗人龚半千,半千名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生逢乱世,因为深明民族大义,不甘为满淸臣民而隐居于淸凉山,自称扫叶僧,而与他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