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辉县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辉县古共工地与共伯和无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1期  作者:張與仁 出版时间:1976-11-25
    关键字: 辉县 共工 历史考证

    河南省豫北之辉县,为古之共地,此共地之共乃由于共工所居而得名,商周载籍皆沿称之,两汉为共县,隋唐为共城县,至金始置为辉州,明改为县,以至于今。可见共地之重要。世人追述共之本原,往往以为原于周厉王时共伯和之封国,而不及共工,此实大误,这是关系中原古代史和文化地位的问题,不可不辨。为何说此共为原于共工而非原于共伯和呢?其理由如下:壹:周厉王时共伯和封国之说,不见于正史,乃出于鲁连子之忆说,其言曰:『衞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仁义,诸侯贤之

  • 文章辉县古共国与共伯和有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2期  作者::王保德 出版时间:1976-12-25
    关键字: 辉县 共工 历史考证

    看到张与仁先生的「辉县古共工地与共伯和无关」一文(本刋八卷十一期),我认为有关古史眞实文献的正确性,不可不辩,愿提出证明作更进一步的考证。考证古史文献,有些非常困难,连「正史」都迷惑不解,只有靠「钟鼎」文献才能解决,共国的为共伯和封地也有钟鼎证明:例如「师敦」铭文说:①「唯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和父若曰:师!乃祖■有劳于我家,汝佑唯小子,余命汝死(事)我家,骏司我东偏西偏,仆驭百工,栋栽内外,毋敢否善……拜稽首,敢对扬皇君休……」这位「伯和父」确是「皇君

  • 文章泉師溯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8期  作者:于榮岑 出版时间:1979-08-25
    关键字: 辉县 百泉乡师 师范教育 校史

    位于辉县西北五里的马桥,距新鄕四十五里,相传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哀艶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地方人士还附会说:百泉东面数里的九山、便是梁祝读书的地方、马桥就是马文才的家鄕,但祝家庄在那里,则无人知道,可见梁祝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是如何的深远了。百泉亦称百源,在苏门山南山麓,系衞水发源地,东西较窄约五六公尺,南北较长,约千余公尺,泉之四周,均用靑石围筑,沿湖有鹅卵石马路,一尘不染。泉水系由地下涌出,由洗心亭(在泉之中央)以北,到处都可以看到涌泉出水后变为亮珠似的水泡

  • 文章辉县古城回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2期  作者:馮振義 出版时间:1979-12-25
    关键字: 辉县 古城回忆 故乡风貌 地区风土习俗

    离开故鄕已卅年矣,最使我永记不忘的;四十年前,父亲与我登游辉县古城的,一段童年囘忆。本地俗谚:「正月十六沿沿城,一年四季不腿痛」。记得民国廿六年正月十六日,吃过早饭后,父亲对我说:今天天气不错,我带你去沿城。先经过德懋裕,买了两挂一百头小鞭炮,让我登城后拆开零放,父亲又买了,两捆单响炮。随后我们经吊桥进南门,过瓮圈进内门,向西转沿石码登上城墙。父亲虽年已古稀,而身体尤健,登山沿城并不亚于一般靑年。此时城上已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幼、穿新衣、戴新帽、面带笑容

  • 文章百泉憶往(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8期  作者:徐哲甫 出版时间:1979-08-25
    关键字: 辉县 百泉乡师 教育工作者 往事回忆

    李丞庠先生博古通今李老师为百泉鄕师的实验硏究部主任,博古通记,满腹经纶,尤擅诗词骈对及应用文学,所著灯谜考证最为脍炙人口。讲书时引经据典,言必有据,年纪虽轻,俨若老儒,由于他是四川人,辩才无碍,所以一个工作繁忙、业务庞杂的实验部,在他主持下,无论各个实验区的行政指导、经费支援、和辉县各级行政组织的协调连系,他都能折冲尊俎,游刄有余;而于各实验学校的实习计划之策定,人员之选派,工作之督导考核,更是周详缜密,公正廉明,为学校建立不少宏规,也是老校长崇武先生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