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艺术共返回2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文裝俠義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期  作者:唐皇  出版时间:1971-01-01
    关键字: 文章 词学 艺术

    文章千古事,着笔岂容轻,试读名家作,艰辛锤炼功。」北人豪迈,事每大而化之,鲜涉舞文弄墨细节,风习使然也。夫词章之学,先圣列有专科,其本身即是一种艺术,蕴蓄眞善之美;传诵永言,博人激赏,濳移默化,风行草偃之功,人类赖以进步。且更为载道之工具,凡至德义理之修为,恒不再传而淹没者,苟非载以文籍,何得播扬而光大之哉。上古之民,淳朴简约,彼一时也。迨战国多士,异说繁端,孟轲起而奋辩,人或讥之,故有:「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之叹。孟氏辞锋之犀利畅达,兼美善以阐

  • 文章南山書薈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12期  作者:陳邁子 出版时间:1970-12-01
    关键字: 艺术 文化传统

    同鄕李友祥先生於十二月一日應台灣省立博物舘之邀,擧行第二次個人書法展覽,歡迎旅台同鄕參觀指敎!編者附誌

  • 文章懷園小楷集編後記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03期  作者:於世達  出版时间:1994-01-10
    关键字: 书法 小字 小楷 艺术

    中国文字特殊的形体与特殊的书写工具,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因此也显得中国文字更为可爱。一个稍具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不仅能领略此种美感,而且会以能写一手好字为荣。所以字写的好不仅是读书人的能力,也是知识分子的表征。中国书法之美有两方面,一是结体之美,二是笔触之美。前者为篆、隶、行、草、楷各体均有其特具的美感;后者视不同的用笔与运笔而呈现不同风貌之美感。而能表现此种美感,则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年累月勤练,方有此种能耐。现代工商社会凡事讲求效率,书写工具日趋

  • 文章周朝的马雕艺术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5期  作者:殷登國  出版时间:1992-06-20
    关键字: 周朝艺术品 马雕艺术 出土文物

    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既与马息息相关,艺术家自然也经常以马作为表现的题材。马的艺术品按质材来区别,大致可分铜塑、石雕、泥塑、绘画等几个类别;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偏好和艺术成就;像秦墓中的陶塑马、汉靑铜马、汉石刻浮雕马、六朝的三彩马俑、唐朝的三彩马俑、唐马画、元明淸三朝的马画,都各具成就,颇有可述者。(注:陕西嵋县出土驹尊)虽然商朝时已大规模的使用马车,但马的艺术品在商朝并不发达;殷墟出土的石雕动物中,有石虎、石枭、石小立鸮、石伏牛、石伏兽、石蛙、石双面鸟、石

  • 文章谈康有为的艺术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8卷 第3期  作者:蔣勳 出版时间:1978-09-30
    关键字: 康有为 艺术观 政治观 书法艺术

    一八九五年,甲午战败,卅七岁的康有为,为了抗议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澎、远东,慨然号召一千三百个赴考擧人,在北京上「万言书」,要求光緖帝「拒和,迁都,变法」;这也在「书镜」一诗中提到了:「马江败后私忧国,日觊朝鲜俄觊辽;首请救危先更法,万言伏阙舌唇焦。」从这些诗里看得出来,康有为首先关心的是民族存亡的问题,是政治革新的问题;至于艺术,则是从属于这首要主题之后的,这在他政治失败以后的两句诗中说得很淸楚;「上书不达赋归休,摊碑属草日风流。」这样,康有为的艺术

  • 文章錦繡天地好文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書宇 出版时间:1987-01-30
    关键字: 《艺术欣赏与人生》 李霖灿 人物艺术成就

    中国的艺术是我国(也是世界)无价之宝藏。自古以来,谈论技法的文章有之,纯作欣赏指引的文章也为数不少;而从作品中既谈论技法、且指引欣赏,又探讨人生,并作历史之考证与作品之比较的著作,就少之又少了。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之职的李霖灿敎授,呕心沥血写了一系列探讨「艺术与人生」的作品,在雄狮美术月刋连载两年后结集出书,书名叫做「艺术欣赏与人生」。李敎授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即说:「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有了充实之美!」这句话为本书作了一个小小的

  • 文章中国的石窟艺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經緯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石窟艺术 传统文化 佛教艺术

    石窟艺术,可以说是佛敎传入中国后,中国固有的民族艺术和佛敎艺术互相交流的结晶。中国人的祖先吸收了印度与西域雕刻艺术的长处,把它融合在自己的传统艺术之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石窟艺术。从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大同的云岗,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峯峯矿区的南北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到义的万佛堂,是一连串的石窟寺,点缀在我国境内的各个名胜地区,把我们的锦绣河山装饰得更为富丽弘伟。这些石窟寺都具有丰富的石雕像或塑像或

  • 文章艺术的独创性与永恒价值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3期  作者:蕭建軍 出版时间:2008-02-06
    关键字: 梁全威 油画个展 艺术独创性 艺术价值

    湄潭 萧建军艺术系人类精神文明的升华,系人类满足于其物质世界以外所寻求的最高境界。一件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必有其独有的创造特质,而使其具有恒久不朽的存在价值。人类智慧不断成长发展,精神状态瞬息万变,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扩充,从囿于自然的事实范畴,拓展到超现实的境界,但无论是现实或超现实的作品,均经由艺术家的智慧与才能,将其所感受的加以分析、选择、净化,而重新组合所产生的特殊幻觉再现,与现实接近的程度,及欣赏者的不同感受而形成纷纭各歧,种类繁多的艺术结果。因而

  • 文章篆刻艺术概述及现代水墨画的精神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1期  作者:蕭建軍 出版时间:2006-01-28
    关键字: 篆刻艺术 现代水墨画 艺术精神

    湄潭 萧建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约三千八百余年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遗鈢、古代称「印」为鈢,即是现代的「玺」字,官印民章,以昭信守。流传至今,亦是我民族重视印章的特性,渐而发展成为篆刻艺术。古印种类繁多,构意严谨美而朴实:一、「肖形印」:印中的肖像图形,有神奇的龙凤、虎、麋、鱼、鹤等,用于木简竹册袋封口上的泥丸,铃印之用。肖形图案反映战国时期的狩猎、作战、生产劳动,其结构是精美的,刀法是活泼自然的,且印钮以铜铸制,恰如肖形图案形,很有特色。(图一、二

  • 文章浅论国画之绘画艺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蔣家祥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国画艺术 中国文化 绘画艺术

    增减,使美的留下,丑的去掉,不足部份然后添加美的景物,在有法无法中,大胆用笔,细心收拾,一气呵成,如此变化奇妙的诗情画意境界,逸笔草草,发挥至高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现观海峡两岸艺术家所展出的各种作品,都在努力设法求变求新,不论如何求变革新或创作,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原有精神必须永远保留千万不可忘本!在画的历程上变新或创作虽然难关重重,但要耐心设法去克服,仍须自信,有恒的勇往迈进,不惜一切苦情,追求人生至高最上的美境,创造不朽的作品,美化世界大同的环境

共216条记录 1/2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