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石窟共返回2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陇南石窟艺术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4、35期  出版时间:1990-09-01
    关键字: 石窟艺术 麦积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 木梯寺石窟 法镜寺石窟 八峰崖石窟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四十五公里的天水县麦积鄕南侧的群山中。此地一峰崛起,如民间麦垜,故名麦积山。举世闻名的麦积石窟,就建造在这悬崖峭壁上。这里奇峰林秀,松溪映带,为「秦地林泉之冠」,是丝绸之路上驰名中外的胜地之一。并以「麦积烟雨」的壮丽景观列居秦州八景之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风景名胜保护区。麦积山石窟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因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部塌毁,窟群便分为东、西崖两部分。现存洞窟东崖五十四个,西崖一百四十个,保存了从四世纪末至

  • 文章冯国瑞先生发掘甘肃石窟艺术之业绩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0、41期  作者:丁枬敎授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冯国瑞 《麦积山石窟志》 保护麦积山石窟 《炳灵寺石窟勘察记》

    冯国瑞先生为近世陇上一代文宗,邃深国学,博大精深,著述丰富,嘉惠后学,厥功最大。他一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艺术。他在甘肃境内发掘石窟艺术瑰宝,殚精竭智,披荆斩棘,开创了研究先河,对祖国文化艺术的贡献自有其不可殁灭的功绩。石窟艺术导源于印度佛教。甘肃地处「丝绸古道」的东段,石窟建造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清末以来,敦煌莫高窟由于帝国主义的所谓「探险家」们发现和盗窃,各国学者陆续开展研究,才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莫高窟也成为闻名于海内外的艺术胜境

  • 文章佛洞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7期  出版时间:1991-09-01
    关键字: 佛洞 凌空石窟 大像山 甘谷观音

    千万年的冲刷侵蚀,悬壁上尽是奇形怪状的山洞和石穴。洞穴里筑巢的苍鹰在奇峯之间趁著上升的气流傲然飞翔。接近甘谷县境了。愈来愈险峻的沙石山突然变成火红色,红得近似朱砂。山的形势也骤然变成巨大的扇形绝壁,连緜不断,远看极像一匹匹朱红的巨象头尾相接向东狂奔。凌空石窟别有洞天这宽阔陡直的朱砂崖上,开始断断续续出现凌空的洞穴。愈往前洞穴愈多,密密麻麻地连在一起,排列得井然有序,和靑石崖散漫的洞穴相比,这些石洞显然不是天然生成。在离地面几十公尺无法攀援的绝崖上,人们开凿

  • 文章云岗石窟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4期  作者:愛華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云岗石窟群 景点简介 昙曜五窟 石窟特色

    佛敎艺术的殿堂我国佛敎石窟艺术遗迹中,最雄伟的有三处,一处为敦煌,是以壁画闻名于世,次为云岗和龙门,均以石刻著名。大同县淸代为大同府,明为九边之一,唐代是云州地拓跋珪建都在此,当时的地名叫平城,历史悠久。在平绥路上可以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因为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寺名闻世界,这是与敦煌石室同属极具民族文化艺术价値的国宝。从纪元四世纪到十三世纪,由于印度石窟艺术随着佛敎输入中国,与中国原有的石刻艺术相融合,使中国的石刻艺术迈向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

  • 文章影印石窟一征序(四订本)

    来源期刊:《台北市五华同鄉会会刊》 第1期  作者:陳槃 陳沅淵 出版时间:1991-11-01
    关键字: 石窟一徵 私修志书 序言 陈槃

    陈槃原稿石窟一征者,鎭平(民国三年,易名蕉岭)黄香铁(钊)君之所譔著也。其目曰方域、曰征抚、曰敎养、曰礼俗、曰天时、曰日用、曰地志、曰方言、曰人物、曰艺文(案此卷颇有后人增益之作),殿之以杂记,都为九卷。语其体例,实地方志也,而不以志称者,以方志、官书,而一征则私著,谦不敢以当之也。石窟,鎭平一都,县治即设于此。书不系以县而以都,亦此意也。未完稿而香铁君没。同治初,其门生古朴臣始为之编缀丛残,醵金付梓,甫告成而遇乱板毁。光緖六年,朴臣子范初等复醵金刋之

  • 文章石窟造像与龙门二十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9期  作者:于凌波 出版时间:1984-09-30
    关键字: 石窟造像 佛教传入 碑记铭文

    一我国南北朝时代,有一个鲜卑族在代北苦寒之地兴起的国家,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大魏帝国(史称北魏),立国一百五十八年,为我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北魏时代的石窟造像。镌石造像,是佛敎文化的产品。要了解镌石造像的起因,先要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佛敎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汉明帝遣使蔡愔等西域求法,迎来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明帝为之营造白马寺,二高僧曾译出了一部份经典。但终东汉两百年,佛敎在社会上并未广为流传,直至三国鼎立,魏晋纂窃,八王之乱

  • 文章中国的石窟艺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經緯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石窟艺术 传统文化 佛教艺术

    石窟艺术,可以说是佛敎传入中国后,中国固有的民族艺术和佛敎艺术互相交流的结晶。中国人的祖先吸收了印度与西域雕刻艺术的长处,把它融合在自己的传统艺术之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石窟艺术。从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大同的云岗,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峯峯矿区的南北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到义的万佛堂,是一连串的石窟寺,点缀在我国境内的各个名胜地区,把我们的锦绣河山装饰得更为富丽弘伟。这些石窟寺都具有丰富的石雕像或塑像或

  • 文章偉大的雲崗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何偉康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云岗 石窟佛像 艺术价值 精神思想

    体态衣着表情表现了民族文化和精神沿长城西去,一夜火车到了大同,塞上风光朦胧错过;只洗把脸,换车再走;春寒料峭之中,在云岗的朝阳里等了又等,石壁照遍,山门姗姗开来,终于看到了正悄然而逝的昙曜五窟。昙曜凿的石窟佛像,都七十尺、六十尺高,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石窟群。它保留了克孜尔、库水图拉传来的印度风貌;从朝阳中看,个个宽厚本实的体貌,很有鲜卑人的强劲。面对面的它,凌人势壮,比想像的高大还高大。十八窟衣纹轻薄贴体,有恒河流域笈多艺术的精髓;二十窟衣纹厚重健壮

  • 文章天龙山石窟与龙山石窟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8期  作者:張乃賡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天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 基本概述 历史记载

    石刻造像是我国古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全国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其中分布在我省的除闻名世界的大同云岗石窟外,还有在国内也是比较闻名的天龙山石窟和鲜为人知的我国唯一的道教龙山石窟。这两处石窟都位于我省太原市晋祠附近,相距并不太远,也许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往往认为:天龙山石窟包括龙山石窟,而龙山石窟则是天龙山石窟的省称。但无论从形制体例、开凿年代、艺术风格、以及其所在位置上,这两处石窟却截然不同而自成体系的两种石窟,如果混为一谈,则是错误的。天龙山佛敎

  • 文章读「石窟一征」札记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陳槃 出版时间:1971-10-31
    关键字:石窟一征》 读书札记 学术笔记

    鎭平黄香铁著『石窟一征』,卷四曰『礼俗』,于客家民族之风习渊原,征引考辨,有裨史学。然疏略失检之处,间亦不免。槃于序文(见本刋创刋号)中已粗略论之矣。偶一翻阅,觉其可商者复有数事,因札记如下:礼俗篇云:粤人食狗肉,人多笑之。按礼:士无故不杀犬豕。是士以上皆食狗也;以犬尝麻,先荐寝庙。是天子食狗,且用以荐也。左传:叔孙婼馆于箕,有吠狗,杀而与馆人共食之。是请客用狗也。内则所记毋论。鄕飮酒礼:烹狗于东方。仪礼亦记:其牲狗也。鄕射礼羹定,郑注:肉谓之羹,定犹熟

共22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