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演员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廣東大戲在美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2卷 第2期  作者:春如 出版时间:1992-06-30
    关键字: 广东大戏 美国 演员名单 发展历史

    为什么广东戏(粤剧)叫「大戏」?原来过去唱广东戏的还有「童子班」,规模较小,而且有男女演员。「大戏」则全为男人班,组织庞大,班中演员有武生、小生五名、花旦、武旦、正旦、正生、总生、公脚、大花面、男丑、女丑各一名。这显然与「童子班」有别,看「大戏」的票价也比较贵一点。一九五二年,第一个粤剧班「鸿福堂」到达三藩巿,即拥有老倌(演员)、棚面(音乐员)等一百二十三人,阵容不可谓不大。因为当日在美华工,几乎全是广东人,唯一娱乐,便是看粤剧。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三

  • 文章越劇的興起與沒落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2卷 第3期  作者:周靜 出版时间:1980-03-06
    关键字: 越剧浮沉 戏曲流变 红牌演员

    一度美好时光,可惜仅是昙花一现而已。那是民国四十二三年间,曲钱秋卿先生所领导,在台北市大华,红楼剧场演出,有过光彩夺目,彩色纷缤的绮丽陈迹,后来因受财力人物的限制,而终吿辍演。记得当时演出的红牌演员有:吴燕丽、朱凤卿、陈淑华、葛少华、倪最良、喇叭花等,想来至今还没有被爱好「越剧」的人所遗忘,往日的戏迷,如今路过这两个曾是无数绍兴戏艺人粉墨登台的地方,当不免有好景不常,昔日难再之感。

  • 文章飞马豫剧队演员素描(上)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7期  作者:包緝庭 出版时间:1979-07-25
    关键字: 飞马豫剧队 地方剧种 豫剧演员 演艺生涯

    登台,风韵依旧,不减当年。六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继各军中国剧队竞夺金像奖戏之后,该队亦在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以新排之「莒光雄师复山河」新戏,作为表演,是日下午七点三十分——开演之前,曾蒙蒋总统经国先生莅临,当时有参谋总长宋长治上将曁总政战部主任王升上将等在场招待,总统入座后,观赏至表演精采处频频鼓掌,节目结束后,并由宋、王两上将陪同亲往后台,向尙未卸装之各演员及文武场面人等一一握手,并连说「你们演得很好」。且在临行时赏赐加菜金两万元。此一两度蒙受总统赏赐之殊荣

  • 文章王海玲隻手擎天爲豫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黃寤蘭 出版时间:1987-01-30
    关键字: 王海玲 人物事迹 演员的敬业精神 豫剧

    两个桌子高抢背翻身落地,动作依然边式俐落,这就是眞正的演员。于是在百戏萧条声中,豫剧能异军突起,甚至票房凌驾一枝独秀的国剧,成为国艺中心的热门剧种。大家谈起王海玲,惊喜中带着心疼——这样的神话,在现代台北久已不闻。因此汪其楣为台北市艺术季制作地方戏曲节目,邀请她心目中的演员王海玲演出一喜一悲两大代表作「香囊记」与「大祭桩」,今明两晚在社敎馆推出。两齁戏充分写出戏曲反映民情的人文精神。「香囊记」里王海玲饰的千金小姐从使娇被轿夫整演起,玲珑剔透表达出大姑娘怕

  • 文章豫劇的新路線——從陸戰隊豫劇隊公演談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7期  作者:顧曲 出版时间:1973-07-20
    关键字: 豫剧 陆战队豫剧队 豫剧公演 豫剧演员

    克难「行头」,克难「场面」演出,返台后,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新制了大批剧装,环岛公演,风靡全省,即使在电视崛起,国剧一度营业不景气的时期,该队在「文艺中心」演出,仍然卖座不衰。该队革新演出的「杨金花」,在十全大会上表演,以剧情好,主题佳,演员精,曾经荣获了总裁及夫人颁给的两万元奖金,同时,队员许贵云(已离队)、王海玲以演技优越,又得到了「文艺协会」第一届的豫剧表演奖。该队在王培仲队长领导下,现拥有一小科班,均以「海」字命名,王海玲、刘海燕(旦角兼小生)、李海雯

  • 文章飞马豫剧队演员素描(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8期  作者:包緝庭 出版时间:1979-08-25
    关键字: 飞马豫剧队 地方剧种 豫剧演员 演艺生涯

    念京白了。(七)刘海霞,与小生刘海燕为同父异母姊妹,她比海燕小一岁,今年已卅一岁了。四十九年随其姊同时考入豫剧队训练班,习文武老生,六年期满,四十五年毕业以后一直留在队中服务,她固然不如海燕之红得发紫,但在文戏中能唱,武戏中能打,任何戏中都离不了她,虽都是边配角色,却如同药中之甘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演员。(八)潘家姊妹:这又是豫剧队中一对姊妺花,长名海英,今年(一九七八)廿一岁,次名海芬,比她姊姊小四岁,原籍南京,均系台湾出生,他们还有一胞兄名潘陆远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