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枣阳共返回3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枣阳与棘阳的历史渊源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1期  作者:白水纖夫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枣阳 棘阳 历史渊源 枣阳县志

    关于枣阳与历史上棘阳的关系,对枣阳人来说,已是早有定论。老《枣阳县志》明确记载:「按枣阳之名,实承棘阳而立,别无取义。自隋立枣阳,而棘阳于南齐时已废,当时吾县境内尙有舂陵、蔡阳两县,而枣阳之地由棘阳附入者,必不少矣。」「又晋书枣阳据传,初姓棘,后改为枣,亦可为棘阳改为枣阳之旁证也。」按理讲,志史皆讲得如此明白,应当是已不成问题的问题。而且有不少热心枣阳历史的人士和专家学者,通过考察和查阅各类史料,从而进一步肯定和说明了县志的结论意见。然而,也有个别士人

  • 文章湖北枣阳地图史初稿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86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1988-01-10
    关键字: 枣阳市 地图

    本文作者姜道章先生,國立師範大學畢業,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師大、南洋大學、夏威夷土學任教,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本文雖是輿地圖的沿革,但深具歷史價値,故特予刊出,以饗讀者。 編者附識

  • 文章枣阳古今地名研究成果报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33期  作者:胡久明 出版时间:2016-02-01
    关键字: 棘阳 枣阳 古今地名

    序言古棘阳和枣阳的地域与建制的设置管辖范围及其名称来历的渊源关系史论久远,而史书早有定论。但现代史学家和枣邑乡贤皆很关注和热忱探索,尤其是近期更是众者撰文屡见报刊,此举无疑对棘阳和枣阳历史上的地域与建制及其名称来历的关系,必将进一步起到正本清源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和论证上的不同声音,争论的焦点,就是棘阳与枣阳建制的地域和枣阳的来历是否有历史渊源关系。现在笔者收到乡亲史学爱好者王世明先生编著的枣阳古今地名研究成果报告《汉棘阳在何地 隋枣阳

  • 文章舂鄉橋語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9期  作者:杜泰生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台湾同胞 祭祖寻根 枣阳

    又失去了几位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乡亲。首先99年12月2日,赵世栋乡亲逝世于汉口,他生于民国5年10月5日,享年94岁。100年1月16日,魏国英乡亲病逝于武汉。他生于14年4月8日,享年八十有六。接着100年2月5日,我们失去谢竞德乡亲,他生于6年双十节,享年96岁。诞生于民国5年2月20日的谢恒德教授,也在100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南,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他的「爱的理念」。身为枣阳同乡会理事兼总干事的曹明杰乡亲,生于民国12年8月17日,于100年7月2日因

  • 文章讀書扎記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32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15-01-01
    关键字:枣阳古地名》 上唐旧地 棘阳非枣阳 曾名广昌 光武帝开玩笑 枣阳的会馆 传统手工业 编辑小语

    一、上唐我在「枣阳古地名」一文中说:「上唐乡,《汉书》谓古唐国,我认为应是古唐国的北部,当今枣阳的东北乡、东乡及东南乡一带。」[1]后来我发现《后汉书》卷十五,王常传谓:王常「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注六云::「上唐,乡名,故城在今随州枣阳县东北也。」[2]证明吾说不谬。二、枣阳不是棘阳年幼时,听乡人说,枣阳从前叫棘阳,说「火烧棘阳城,棘阳一扫平」,改称枣阳,将棘阳的棘念成「及jí,」,这是错误的,汉代南阳棘阳的棘,不是音「及j

  • 文章一九四〇年左右的枣阳县城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9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枣阳县城 《湖北枣阳乡土志》 城市化

    本文根据个人的记忆,也参考有关文献,追述一九四〇年左右的枣阳县城,兼述七十年来的变迁,当时的枣阳是作者自己所见所闻,空间上限于作者所到过的地方,基本上是城关鎭及其近郊,作者家在城内书院街,最东作者到过鸭子山和杨家老湾,最东北到过新市,最北到过十里庙,最西只到西关和西园,最南到过吴家店,都是走路来去。不过也坐汽车经襄花公路,从枣阳到襄阳。一九八七年以来,多次返乡,除了县城,走马观花最东北到过白竹园寺,最东到过兴隆集,最东南到过资山,最南到过吴家店,最西南

  • 文章枣阳县治沿革研究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期  作者:彭登墀 丁家成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封邦建国 郡县由来 枣阳县变迁 枣阳与棘阳 光武中兴 孟宗政抗金

    并行变法以后,开始集鄕、聚为县(大者为鄕,小者为聚)并置令丞;到他统一天下后,尽废旧日封建,将全国画分为三十六个郡,分别统辖各县或地方。是知古昔对于郡、县之区分亦互不相同,同时亦有将封国之郡误为郡县之郡者。枣阳县治为隋所置,其地在三代以前一直都属豫州管辖,春秋时属唐国,后为楚所灭,并入楚国。县志摘左传杜预注谓唐属楚之小国,义阳安昌县东南有上唐鄕,按地志云:上唐鄕在枣阳县东南百五十里,古之唐国也,即今唐县鎭,属随州。不过史书关于唐国之记载很混乱,有所谓尧之封地

  • 文章附錄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枣阳县同乡会 总则 会务

    壹、台北市湖北省枣阳县同乡会章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本章程依据「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及有关法令订定之。第二条:本会定名为—台北市湖北省枣阳县同鄕会—(以下简称本会)。第三条:本会以联络同鄕情谊、整理鄕土文化遗产、强化鄕土观念、团结复兴基地反攻复国力量,以光复大陆重建桑梓为宗旨。第四条:本会以台北市行政地区为组织地区,会址设于台北市。第二章 会务第五条:本会之任务如史:一、关于同鄕会联络互助事宜。二、关于社会公益事业之协助事宜。三、关于急难救助与就职

  • 文章枣阳人口的成长与预测(上)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0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03-02-01
    关键字: 枣阳 人口 人口增长率

    一、导言一九八九年作者在《枣阳文献》第六期发表「枣阳的人口」,曾根据不是很完整的材料,对枣阳的人口做了概略地叙述和分析,就了解枣阳人口的实况来说,这自然是不够的。要对一地人口做深入的分析,了解真正的实况,必须要有既详细又正确的人口资料。人口资料的来源有四:第一是人口普查,一九四九年以来,我国举行了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一九五三年,第二次是一九六四年,第三次是一九八二年,第四次是一九九〇年,第五次是二〇〇〇年。枣阳人口普查的原始资料,枣阳市有关

  • 文章评介《枣阳县地名志》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2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枣阳县地名志 评介

    可能异于平常,有了注音,便不致误读。接着扉页之后的是前言、凡例和目录,前二者没有印页码。书末附录枣阳县人民政府文件三种:㈠《关于县城关街、路、巷命名更名的通知》;㈡《关于将资山公社更改为王城公社的通知》;㈢《关于全县重新命名、更名大队的通知》。书的大小为十六开本,全书三百九十七页,都五十四万字[2]。四、全县地名的总数和分布《枣阳县地名志》是在一九八四年元月出版的,封里注明为「内部资料」,当时并不公开对外发行,作者一九八五年元旦在《枣阳文献》第二期发表「枣阳

共35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