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匈奴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拓跋魏興亡簡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9期  作者:朱丕生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鲜卑 宁夏 北魏 匈奴 汉化 拓跋

    )魏始祖神元皇帝。西晋咸宁四年(公元二七八年拓跋力微卒,其子禄官及孙猗、猗卢将势力强大之拓跋魏分为三部,一居上谷北之濡源(今察哈尔省赤城县东,及独石口北,沽源县境之太仆寺左翼骟马牧场一带),禄官自统之。一居代郡参合陂(今山西省北部之阳高县西北,由猗统之。另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由猗卢统领之;猗卢西击匈奴及乌桓诸部,猗逾漠北,降附三十余国。此时拓跋氏占据地区西达今宁夏省,北至绥远省乌拉前山,南达陕西省北部之延安一带。东达山西省雁门、大同及察哈尔省北部。迄公元

  • 文章匈奴源流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0期  作者:學銚 出版时间:1982-02-01
    关键字: 民族 历史研究 语言 种族 匈奴

    笔者前曾撰「谈长城——是隔间而非围墙」及「西北、西北」二文中(均曾刊登「中国边政」杂志),均曾一再提及匈奴,并许之为行国之始祖。按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所扮演之角色,其重要性与诸夏乃至后来之汉族,当无分轩轾,而其对世界历史之影响,则非诸夏或汉族之所能比拟,对匈奴详加硏究,确有价値。顾匈奴民族以其他名称出现我国载记上,为时极早,「诗」中亦屡加引述,如「定之方中」、「载驰」、「采薇」……或称之为「狄」、或称之为「玁狁」……(请参看拙撰「诗经中有关边疆民族部份」一文

  • 文章漢高祖劉邦一度險遭遇剌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6期  作者:潘震宇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刘邦 白登之围 陈平 匈奴骑兵 张耳

    我人读历史,旨在学习先人的学术思想,道德规范;效法先人讲孝道、重信义、好名节的行为。汉朝一般士人,颇慕荆轲、聂政之行,以行侠仗义,报德不欲主闻;厚施薄望,救人而不矜功者,处处有之。汉高祖由于行为不检,任意辱骂赵王张敖,险遭张敖属下贯高赵午等刺杀,后虽为人吿发而失败,但贯高等人之作为,又颇令高祖钦敬,因案未死之人,均得到朝廷重用。而叠升官职,且被及后代,下面就是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汉六年秋,匈奴首领冒顿,率大军围攻韩王信,韩王信怕不敌,数次遣使向胡人求和

  • 文章談李廣不封侯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期  作者:趙宋岑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李广 人物史略 征讨匈奴 诗词 不封侯事略

    李广在汉武帝时以善战闻名全国,与李广同时征匈奴诸将,甚至广之军吏士卒多得爵封,独李广未得封侯。当时人多为李广抱屈;司马迁作李广传,记述李广之英勇,文笔生动,后世读史者,更多为李广之不封侯而慨叹。但如撇开情感作用,以客观而严格的功、过标准来看,则李广之不封,正是武帝赏罚严明,不滥不枉的表现。李广的勇敢与善战,诚然过人,但恃勇轻进,每次参与征讨匈奴,冲锋陷阵,或劳而无功,或亡失甚多,亦属事实。汉代正式与匈奴攻战,始于马邑之谋,时李广亦参与,此次汉兵设伏,但为

  • 文章秦人与匈奴人的身心病变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7期  作者:李家雄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身心病变 医学判断 匈奴人 心脏病 肝病

    西北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催化剂—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早期的中国一直将大部分国力投入于西北国防,长城的修筑,在战国、秦朝更是历史上的大事;在这种攻守的相互关系中,匈奴人不知不觉地(即荤粥、玁狁)对秦汉的政治、人情、人性有了很大的影响。匈奴人久居蛮荒,天性上习于射猎攻战侵伐,唯利是图—利则进、不利则退,无敬老尊贤之俗,无家庭伦理之念;父死则子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尽管如此,却国富民强,全国犹如一强盛的战斗营。而汉人虽有冠带之饰与阙庭之礼,却因礼义

  • 文章漢朝石雕馬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6期  作者:殷登國  出版时间:1993-01-20
    关键字: 石雕马 马造型艺术 马踏匈奴雕像

    汉朝的马造型艺术大致可分靑铜塑马、石刻马、石刻浮雕马和壁画马四个类别。依照制做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下先介绍西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霍去病在汉朝与匈奴人的激烈战争中屡建奇功,元狩一一年(西元前一一三年)的那次战役,更在祁连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使汉朝疆域大为扩张,设置了河西四郡,可作为进出西域的管道。霍去病不幸在元狩六年(西元一一七年)以二十四岁之英年早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特别替他在长安茂陵以东修建了一座象征祁连山的墓冢,并在墓前雕列了大量的石

  • 文章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6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73-06-25
    关键字: 儒教大同文化 边疆民族 防御线 长城 匈奴

    并无并呑汉朝的决心,终于允许了高帝的纳贡与求和。(2)文帝景帝时代:条约上明言,两国并立,以长城为界。所谓:「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之内,冠戴之室,朕亦制之。」这一解说,直到辽朝与元朝初期。(成吉思汗一二一一年南入长城以前),仍未改变。(说已详上文长城条。)(3)西元前五十三年(汉宣帝甘露元年)「当呼韩邪单于之败也,左伊秩訾王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

  • 文章匈奴究竟西迁到哪儿去了?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2期  作者:劉伯強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匈奴 西迁 游牧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匈牙利人

    匈奴是中国地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与马为伴,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居无定所的关系,匈奴民族喜欢扩张,喜欢战争,这也是他们的本性。中国古代历史中,总是少不了匈奴的影子,不是以武力对抗,就是与匈奴结盟,尤其以汉代,唐朝这两个历史上强国,与匈奴人的往来最为频繁,于是汉人与匈奴的故事被记载在诗歌、史书和百姓的口头流传中。匈奴人长期以来与中原人民有着经济、文化的联系,自汉武帝数次大规模讨伐匈奴后,匈奴的势力日益衰弱。西元四十八年,匈奴分裂

  • 文章河洛文化在台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1期  作者:謝魁源、馬永濤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河洛文化 殷墟故地 甲骨文 匈奴 历史渊源

    的外患为北方的匈奴,汉高祖会被困「白登」七日,狼狈而逃,从此,自高祖以至文、景两帝,对匈奴皆采和亲政策怀柔匈奴,以求厚植国力;至汉武帝时,国势强盛,开始对匈奴用兵,使匈奴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逃至东欧,变成今日的「匈牙利」,南匈奴则内附,居住在陕、甘、幽、并诸地,并派汉人行政长官——「司马」加以统治;汉文化虽然了不起,但汉人的德性及官风,想必令人不敢恭维。匈奴人在汉官「把人当马」管理期间,铁定吃足苦头,数百年积怨难忍,一但晋王朝因八王之乱

  • 文章論儒學爲中華文化主流地位的背景——談董仲舒與漢武帝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8期  作者:謝世寧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生平简介 天人三策 公羊春秋 外伐匈奴 内求强国安民

    之契合,与机遇时会攸关;査史载汉兴于秦并六国,秦旋亡,楚汉争战之后;生民久苦于战祸,故文帝、景帝两代在政治方面,对北域匈奴,采忍辱不用兵戈,倡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迨至武帝经文、景之治,国力已充,故颇有终结「无为之治」,转向进取,以求进步与发展对外采挞伐匈奴,内则求强国、裕民之道;而儒学正乃「治国、教化人民之学」,故采「罢百家之言,而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因此成为国政的理论,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董仲舒一生,槪言之,即治学、讲学与著述,乃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