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儒学共返回3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對宏揚佛教的看法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4卷 第1期  作者:仁化  出版时间:1988-01-01
    关键字: 佛教 儒学 管见

    祖师敎人,其旨无非是敎人识心达本,而不欲人徒务闻见之博也,如以宗门分别高下,是偏执也。(此文奉献同鄕学佛者,儒佛之道,不但义理相同,其立敎思想亦同,儒以明善立敎,佛以劝善立敎,同归乎治,印光大师云:克尽人道,始可趣向佛门,太虚大师云:人成佛成,所云者,均是人格之完成,(德业修持,)明白做人之道理,(普度众生,)儒学是佛学之基础,没有眞儒,恐无能成眞佛,因佛法离不开世间法也。)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9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9-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四、治人儒家为政尙德治。德治就是贤人政治,由贤德的人从政,以身作则以德化民,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率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为儒学钜子,故亦尙治人,崇德治;主张『有治人,无治法』;因『徒法不足以自行』;且治人为治法之源,必有治人,始能有良法的制订。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君道篇);又说:「有治人,无治法」(君道篇)。他进而指出治人的重要说:「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8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8-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曾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王前,孙膑为诈变之兵,孙卿以王兵难之,不能对也。孙卿后于孟子三十余年。卒不用于世,著有荀子一书传世,分三十二篇。老于兰陵」。由右述两种记载,荀子于仕途,并未大用,但学术地位甚高,为儒学钜子,荀、孟

  • 文章東漢光武儒術思想的探索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6期  作者:馬雲龍 出版时间:1981-12-01
    关键字: 先秦儒学 西汉经学 光武儒学 谶纬神学

    东汉光武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君主。以儒者的风范待人处世,以诚恳、认真和专心的态度处理国政:「讲论经理,乐此不疲」的精神,尤足显示了治理政务的理念。究竟光武帝儒术思想的风貌如何呢?就笔者读书一得之愚,依先秦儒学、西汉经学、东汉谶纬学与光武儒术作粗浅的探索。一、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原始儒学,其学说思想是以孔子为开创人,所尊崇及实践者为六经。由后起之孟子、荀子奠定儒家学术的地位并扩大其基础。春秋学术思想发展到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已成为道、法等学派之首

  • 文章唐河陽韓愈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7-30
    关键字: 韩愈 治国理政 师道尊严 儒学

    ⒍論師道—韓愈爲名儒,爲政重敎化。推行敎化,不能不有良師。故韓愈對師道提出自己的見解。其言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也,欲人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

  • 文章儒学渊源及其传承衍派——论人性善、恶问题之硏析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7期  作者:謝世寧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孔子简介 孟子简介 荀子简介 儒学传承 儒学衍派 孟荀两派异同

    一、儒学之渊源: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文教道统,施政规模;如:典、谟、训、诰及诗、书、礼、乐;尤重在于周文王、周公旦时代较完备之养民、教民、保民……王道仁政;孔子将之综合汇为儒学之本源、基础,而进以丰富发扬之。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为宋国人,后迁至鲁,生于鲁襄公廿二年九月廿八日,周灵王廿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享年七十三岁。孔子自述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曾学古官制于郯子,问礼于老聃(老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以

  • 文章周公與中國文化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55期  作者:錢穆  出版时间:1984-05-15
    关键字: 周公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学者研究 儒学

    中国文化,以儒学为其主要之骨干,此义尽人皆知。然传统儒学本身,乃有一重大转变,即在唐以前,每以周公与孔子并尊,而自宋以后,则以孟子与孔子并尊是也。此一转变,实有其内在甚深之涵义,而周公之为人与其为学,实当重为之深细阐发,此亦硏讨中国儒学与中国文化关系一主要题目也。中国儒学传统,若以近代语扼要说之,实可谓其抱有一种人文的历史观,此不失为儒学传统一中心主要之观㸃。孟子言知人论世,以一圣人之作,代表一时代之光明,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即人文的历史观中一

  • 文章論王船山與宋明儒在根本方向上之異同(二)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曾昭旭 出版时间:1977-07-15
    关键字: 王夫之 宋明儒学 思想特点 方向异同

    之尊严,于「率」字见主观选择之自由,而主客观即于道德行为中得其综合。⒃其实于儒学之发展史言之,阳明之单提一心亦是当有之一步,阳明学虽于内圣外王之全体儒学为不足,然在心性学上正有其极重要之地位,学问之发展岂能一步便圆哉!若然,则单证良知心体正是阳明之事业,正有其客观之价値在。故船山之攻阳明,只是时代之因缘耳,非眞在学问上不相容也。[1] 阳明晚年尝作「朱子晚年定论」,援朱入己,有意兼摄,惜其业未成,此亦时代之限制,而此事业乃不得不待船山以完成。[2

  • 文章從「尊孔崇儒」儀禮——論雍正帝「大一統」思想下的政治識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9期  作者:袁公瑜 出版时间:2013-01-01
    关键字: “尊孔崇儒” “大一统” 儒学 雍正帝

    做为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夷狄」民族区别的基准,认定华夏文化高明,夷狄文化低落。这种「华夷之辨」和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思想影响广泛,包括:士大夫阶层对中国境外民族的观感与接受程度,对域外世界的文化观点,对于异族「征服王朝」是否合于正统的论断。[2]清人入关,尽管军事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在跨越民族隔阂的鸿沟、求得认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清统治者为消除隔阂,于入关之初的顺治二年正月,下令改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奉儒学为官学,祭起尊孔

  • 文章「論王通」前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王東英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儒学文化 王通 思想研究 《论王通》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所以几千年来,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伟大的先贤圣哲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孔子所创造的这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大放异彩。但在三国鼎立至隋朝三百余年中,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大灾难时期,王纲毁,人伦弃。王通独具慧眼地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道的本质是「通其变」,而不是坚守任何经典教条。他以继周公、孔子自任,立志下决心续《六经》,明王道,正《礼

共31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