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傣族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广西僮族与掸傣族系文化关系之探讨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梁之直 出版时间:1984-10-10
    关键字: 壮族 傣族 文化关系 学术研究 分布概略

    煮菜的镬;兄长称做「彼卯」(音),由此足以反证南诏绝非泰族人所建也。本文是以讨论僮族与掸傣族文化关系为主,因为西方学者对我国西南边区少数民族研究,出发点并非纯学术性讨论,而是为帝国主义服务,故必须先做一槪括性的说明。广西僮族探源「僮族」一词,始见于宋书狄青传。广西境内土著民族,有文献可考者,有「七绾洞蛮」和「崇魔蛮」两种。通鉴和蛮书校注:「安南都护府所属有峯州,在安南西北,峯州之西有林西原,其旁有七绾洞蛮。」「崇魔蛮,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溪洞而居,俗养

  • 文章泰郎夜郎與哀牢同出一源考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7期  作者:馬次伯  出版时间:1977-12-25
    关键字: 傣族 哀牢人 族源 历史沿革 考证研究

    第一章 古代的播遷一 、跨國民族派系太多對於泰族,世人大多只知有泰國而不知有其他。其實泰語系民族,在東南亞地區,是一個文化最高,人口最多,分佈最廣,歷史攸久,聲勢浩大的優秀民族。從我國的雲貴兩廣,直達中南半島,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都是泰族人的故鄕。由一個同文同種的民族,同時分佈在中、越、寮、棉、泰、緬六個國家,除中國的泰族已大部份漢化外,現在東南亞仍操泰語的人口在一億以上。是亞洲人口比例僅次於中國、印度,而超過日本、印尼的大民族。由於泰族是個跨國民族,中文...

  • 文章走向世界的中國傣、泰學研究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3期  作者:石安達  出版时间:2003-12-25
    关键字: 中国 傣族分布 汉、傣文献 中国傣、泰学研究 学者论述

    一、中国的傣族分布及其文化特征云南傣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后裔,百越曾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水稻农耕历史的民族,据浙江河姆渡考古发掘,早在七千多年前,越人就开始种植水稻,而越人种植水稻是从野生稻训化栽培而成的,现在长江流域和云南的傣族地区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稻。古越人对水稻称呼是什么,现已不可考。但百越后裔的云南傣族,傣语称米为「豪」,这是可以推测稻的名称来源于古越人对米的称谓「豪」的讹音的唯一依据。世界上从事稻作农业和以大米为主

  • 文章哀牢山下的花腰傣——考察散記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1期  作者:石安達 出版时间:1991-12-25
    关键字: 哀牢山 傣族 历史文化 建筑饮食 民族服饰

    区新石器文化出土的一种泥质的江土陶片和今天云南各地傣族制造的原始陶器社质地、印纹,有很多相似之处得到了印证。在上述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出土的地区,往往都伴随有种植水稻的遗物和遗迹发现。这说明长江流域滇池附近、洱海等地区的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原始制陶的生产技术了。此外,滇池地区还出土了有肩石釜和发现了大量的螺壳堆积层,属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范围圏内的钊川海门。还发现了建造「枰栏式」房屋的遗存。[2]有肩釜是古越民族特有的器物,傍水而居,建筑「杆栏式」房屋

  • 文章国父关心傣族青年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9期  作者:禹克坤 出版时间:1989-12-25
    关键字: 刀安仁 孙中山 傣族青年 日本留学 云南实业建设

    一九〇五年(清光緖卅一年),十余名傣族男女青年在刀安仁带领下由干崖(今盈江县)出发,经缅甸、新加坡等地,东渡日本求学。刀安仁,字沛生,别名郗安仁,一八七二年生,一八九一年承袭云南腾越干崖宣抚司第廿四代土司。到东京后,刀安仁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得知刀是具有爱国民主精神的假族高层人士,十分器重,当了解同行竟有五名女性时更是高兴。经孙先生安排,刀安仁入东京政法大学学习,刀安文入炮校学习,其他人分别进技术专科学校,五个姑娘中,有的学养蚕技术,有的学织染技术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