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俚语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读「豫北俚语」有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4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89-10-01
    关键字: 豫北 俚语 方言 读音

    连续在「中原文献」拜读过文斌(宪章)兄几篇「豫北俚语」大作,每次读来不但亲切,有若重拾童年岁月之感,而且有些居然读后须经长久思索,始能想起原来就曾不知说过多少遍,如今才又「恍然大悟」——竟然都是些六七十年前的「老鄕亲」。中原,尽人皆知,系指「河南」而言,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光荣的历史,境内名胜古蹟,不可胜书。惜当年由于交通闭塞,欲在河南全境一游,迨为不可能之事,即使豫北三府——彰德、卫辉、怀庆,也有困难。这也或许是造成语言上大同小异的原因

  • 文章溫州話風雅篇(8)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6卷 第3期  作者:張乘健  出版时间:2010-06-01
    关键字: 温州话 方言 俚语

    场上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否市还是利市?“这世俗的话是古雅的文言,《易经·说卦》:”近利市三倍“。微妙的是,”否市“与”利市“其含义不仅是指商品销售情况好不好,还是指某种学说、某种人缘,某种抽象的意境。现在起源于广东的口语”炒作“,真实的涵义就是把本来”否市“的东西人为地哄为”利市“。感于此,以温州话俚语作诗:否眼不否市,否市成利市。是是变不是,不是变利是。苦果变青豆,酸枣变红杮。妙手一炒作,舞台变超市。包装成超女,眼白脸发紫。美人在何方?濛濛隔烟水。

  • 文章也談『鄉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94-07-01
    关键字: 同乡 方言 读音 口音 俚语

    拜读民国八十二年七月一日第廿五卷第三期「中原文献」史延祚鄕长大作「话说鄕音」后,引起我不少昔年回忆。盖笔者系豫北土生土长,又世居鄕间,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敎育但对家鄕的俚俗土语,倒也知道不少,离家后更对此等家鄕俚语既未忘怀,也曾蒐集过很多。但,甚多家鄕俚语,都是有音无字,即使康熙字典也难查得出来,所以写起来非常吃力。虽然,多年前在「中原文献」中也曾拜读过宪章(贾文斌)兄几篇「豫北俚语」,笔者也曾回应过「读『豫北俚语』有感」的短文,但总觉未能「全盘」托出为憾

  • 文章讀者投書

    来源期刊:《浦東》 第2期  作者:龔迪欣 出版时间:1975-08-15
    关键字: 投稿 方言 俚语 乡情乡音

    編輯鄕長偉鑑、逕啓者,慚愧得很,本人不學無才,胸無點墨老實講,只有讀過三年餘小學,從未寫過什麼文字,實在不敢提筆,故而延遲至今,自從接讀浦東創刊號,諸位先進鄉賢大作,尤其是徐大本鄕老弟的「沒有見過面的故鄕」,眞摯熱誠,文法流暢,以及家鄕話等,如同囘到家鄕之感,加以因我離開家鄕將近六十載的歲月,卽是三十八年春來臺之前,亦很少囘鄕,大約二三年難得返鄕一趟,故而連家鄕話都遺忘了,所以聽到鄕音,格外感到親切與高興,內心有說不出的舒暢,因此喉嚨癢癢的,但欲寫無能,...

  • 文章三北的俚语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137期  作者:黄影帆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慈溪俚语 名词 代名词 来源解释

    名詞及代名詞(續上期)95、長生果:卽落花生。96、天羅:卽絲瓜。97、睏晝覺:午睡。98、離銹(寫音):鄕人稱人身上搓出來的膚泥。99、麻將:鄕人稱麻雀爲麻將,方城戯謂之搓麻將。100、白鴿:鄕人稱鴿子不論何種顏色均叫「白鴿」。101、奶名:人的乳名鄕人稱「奶名」。102、水門汀:鄕人對水泥之土稱,cement之譯音。103、退管 退是寫音,漂的意思,卽釣魚竿上的浮瓢。104、流河 實際上之游河,游泳鄕人說成「流河」。105、河手板 鄕人稱手掌般大的鯽魚爲「河手板」。106、外鵝 鄕人管...

  • 文章也谈俚语与童谣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7期  作者:山陰生 出版时间:1981-07-06
    关键字: 故乡 俚语 童谣 语言 发音 释义

    时钟已过午夜十二时,拿出同鄕会寄来的浙江月刊来看看,见王在中先生写的一篇「富阳的俚语与童谣」,很有鄕土情感,而且多与我绍与相同,我记得在军校时有一位同学名叫羊聚雄的富阳人,同我很好,但不知现在何处?浙江的方言,王先生说是最多最复杂,的确不错,而他讲的义乌人说话诸曁人听不懂,温州人说话天台人听不懂,这还是较大的譬方(譬如)我是绍兴人,记得我住的地方离诸曁地界不过三华里(三千公尺)而说话(口音)完全不一样,有的翻一座山岭,岭南岭北的口音就不同,绝不是过甚其词

  • 文章看你有多大「能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4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俚语 能力与耐力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馬駿鄉長談起:我們豫西家鄉,有些諺語,經過五、六十年的切身體驗,確有顚撲不破的眞理。例如我們提到某人有本領,用家鄉話說是「有能耐」。「看你有多大能耐?」不但表示考驗一個人的才能,更是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古今中外,有才能而且具有耐力的人比較少。一般所謂才智之士,作事大半都是「程咬金的斧頭」—前三招厲害,持久作戰就露出破綻。甚至偶遇挫折即灰心喪志,失去奮鬥的勇氣。而古往今來,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則全是能堅持理想、苦其心志、屢敗屢戰、百折不回的英雄豪傑。記得...

  • 文章鄕音存照

    来源期刊:《浦東》 第2期  出版时间:1975-08-15
    关键字: 方言 俚语 家乡话 乡情乡音

    蝴蝶(梁山泊)荸薺(地栗)祖母(阿奶)祖父(大大)風箏(鷂子)墓地(坆山)菱角(腰菱)吊孝(燒紙)陀螺(響鈴)什麼事情(啥事體)茄子(落蘇)蕃薯(山芋)發誓(罰咒)豬公(猪郞)蟬(藥無齒)倒霉(觸霉頭)癢(疔)結婚(好日)馬虎(搭漿)廁所(坑棚)訂婚(定親)開玩笑(尋開心)菩薩(老爺)快些(豪燥)遊玩(別相)天井(庭心)受不了(吃勿消)吵架(淘氣)許多(交關)怎麼(那能)口角(尋相駡)沒有(嘸啥)什麼地方(啥場化)死(蹺辮子)不好(推板)修墓(打廓)(以...

  • 文章憶揚州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31期  作者:周秋如 出版时间:1968-02-10
    关键字: 方言俚语 乡音乡情 往事回忆 学者观点

    二十八、方言俚语「少小离家老大囘,鄕音无改鬓毛催。」这是唐人贺知章的诗句,在今年我们很有可能反攻囘去的,究竟鄕音如何的不改,是些什么鄕音?这是我要与诸位同鄕在开年研究的第一件事。所谓鄕音,即是故鄕的土话,也就是指地方的方言俚语。我们这一辈的人,虽在台湾十多年,不但不会说台湾话,连国语也不会的多,除了在台湾生长的下一代,眞是一嘴的扬州话,的确每一个地方在此的人,都没有改变他们的鄕音。其实我们扬州话,在我们自己并不觉得十分的土,记得我的老师赵思伯(鎭江人)曾

  • 文章傳承毗陵古文化樂爲鄕俗文脈盡綿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61期  作者:張一農  出版时间:2007-12-10
    关键字: 俚语 常州 方言 “俗语趣谈” 《方言茶座》

    古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不同的方言俚语,不同的行业特色。这些,史书方志上虽有所记载,但大多略而不详。随着岁月的流逝,钩沉这些鄕俗文化,对传承文脉,绵延文明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接触的人物各行各业,听到的语言南腔北调,而常州本地人对常州方言只会说,却不大清楚其所以然。于是我就产生了想为家鄕的方言作些注释,探究它的来龙去脉。退休后,陆续写出了一批「俗语趣谈」,先后在《常州晩报》《武进日报》和无锡吴学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