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国书法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更正:上期文献「中国书法概谈」键误更正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3期  出版时间:2001-02-01
    关键字: 错误更正 中国书法概谈》 键误更正

    一、21頁上部12行「挹其雄奇縱之姿」應爲「挹其雄秀奇縱之姿」,漏一「秀」字。一、22頁上部22行第6字「備」誤爲「偁」。中部15行第9字「虛」誤爲「處」。19行第5字「並」誤爲「無」。23行第11字「將」誤爲「那」。下部11行第14字「收」誤爲「放」。三、23頁中部末行第1字「消」誤爲「清」。下部14行第4字「眞」誤爲「其」。

  • 文章谈谈书法评奖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4期  作者:董晉 出版时间:2009-02-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书法评奖 尊重传统 时髦字体

    近年来,在中国书法大奖赛中,据说某一位书法家往往连续得奖,特别是颇为「时髦」「创新」的某种字体,竟能连续荣获上十个头、二等奖,真正成为「常胜将军」。各次活动评委为何「英雄所见略同」,这成了当代书坛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该获奖者独具艺术的天才细胞,创造了书法艺术史上的绝妙文本?还是书法评判标准的特殊?抑或「书法」本身性质的因素?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质疑之一是:文化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创新,比如小说大赛、散文大赛,古今中外基本没有三连冠五连冠出现,更别说十连冠

  • 文章章草簡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4期  作者:林猷穆  出版时间:2006-10-3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章草 文字书体

    我國文字書體之演進,自西漢末,由篆變隸,再由隸變章草。章草自漢至西晉五百年間爲獨盛時期,隋唐以後,漸次式微,至宋幾於湮絕,元明之世,稍有復興之勢,有清一代,習者寥寥,今世雖有提倡者,亦已少見。章草之名稱及作者 說法不一:有謂因用於章奏,或謂因漢章帝之愛好,或謂出於急就章,亦有謂係章程書之草體而得名。至其作者,書史多謂漢興有草書(按章草古但稱草或隸草、草隸),莫知誰作;惟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草法始大備,故章草當推史游爲鼻祖,且大行於漢章帝時代。章草爲我...

  • 文章梁啟超先生論書法(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2期  作者:江正誠  出版时间:2006-04-30
    关键字: 梁启超 中国书法 碑帖 中华国粹

    时代背景不同,古人在童蒙时候已开始学书,后来慢慢进展到以书作画,意即以书法的技巧来辅助作画,大收事半功倍之效。古代的书家大多能画,而画家亦多数能书,古人所谓「书画同源」确有其理。梁启超先生的书法演讲,深入而中肯,若能进一步推论书法对绘画和题辞的帮助,那便更加引人入胜了。中国书法有它永恒的艺术性,也是修心养性最好的方法,它所表现出来的线条美绝非他国文字所能比拟。在现今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理工等科目已较文史科目更吃香,人们的物质生活亦比以前进步很多,一般人对中国传统

  • 文章为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通鉴」在台出版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4期  作者:田曼詩 出版时间:1990-10-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通鉴 序言 中国文字 书法

    中国书法敎育,根据文献记载,始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周灵王二十年己酉,西元前四七五—五五二年)。孔子以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他七十二位门生的必修科目,这六种科目里,最少有三种「礼、乐、书」是艺术敎育,书法则是美术,这是因为书法不仅是表意的工具,而且也和绘画一样,具有审美的传値感。经过两千五百多年漫长的时间,中国敎育制度每一朝代都稍有差别,只有美术敎育中的书法,是永远不变的。因为书法敎育里包括了审美,也包含了知识学问和人格修养的训练

  • 文章中国书法概谈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朱光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中国书法 文字渊源 书法演进 字体变化 书法功能

    境界,一面撷取前人之长处,一面想突破前人之藩篱而自创天地,均邃于古而不囿于古,故能陶铸古法,自出机抒,一点一滴,莫不从艰苦中得来。孙虔礼书谱有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中,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孙氏所语,可说明硏究书法,「学养」与「功力」两者不可偏废,「精熟」固然可假以时日,不断磨炼,而「规矩」与「胸襟」却要学养来充实,然后始能「意先笔后」,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之境界。书法功能中国书法,具有眞善美之内

  • 文章談書法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93期  作者:李人翹 出版时间:2001-07-10
    关键字: 中国书法 书法大家 书写技巧 地位影响

    書法非小道,爲六藝之一,爲文藝復興,爲文字代表語言之工具,爲文人之衣冠,爲國粹之瑰寶。自從黃帝之史倉頡製造文字之後,而有書體,殷代有金文,周朝有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秦有篆及隸書、漢有漢碑、三國時代有魏碑、東晉有王亭王羲之、南北朝有陳之釋智永、唐代有歐陽洵、褚遂良、孫過庭、顏眞卿、張旭、柳公權、宋代北宋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南宋有朱熹、岳飛、文天祥、元代有趙孟頫、明代有奜婉明、王守仁、董其昌、清代有劉墉、翁方鋼、鄭板橋、鄞石如,以上略舉書家書體參考、...

  • 文章由漫談書法引發籌組東方新儒學會之構想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7卷 第3期  作者:朱玖瑩  出版时间:1979-07-15
    关键字: 中国传统文化 东方新儒学会 中国书法 创学构想

    一、中國文字自甲骨、金文、小篆,再衍進爲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由繁而簡,因時遞降,修己治人,泛應曲當。至其藝術價値,更爲擧世所公認矣。蓋書雖六藝之一,以之怡情養性,可變化氣質;以之澄心滌慮,可精鍊思考;以之困知勉行,可培育恒毅。中國先正曾國藩與當時大書法家何紹基(子貞)評論書法,至比之於乾坤之奧秘,其言曰:「天下萬事萬理,皆出於乾坤二卦。卽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盪,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