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土人情共返回6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牡丹富貴兩代豪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0期  作者:揚璉  出版时间:1971-07-10
    关键字: 风土人情 戏剧 汉剧 牡丹

    自從「西皮」由漢中順襄河而下、「二黃」由安徽溯長江而上,在漢口會合、更吸收了其他的地方腔調,形成綜合戲劇形式「漢調」後,由於武漢地處交通要津、商賈雲集、人才輩出而壯大,並作幅射式向外發展。她對於我國的戲劇演進已相當地達成了「薪傳」的任務。淸末、民初,更屬「盛極一時」。並正名爲「漢劇」,且組織「湖北省漢劇公會」而由黎總統元洪頒發有全銜之銅質印信。首代伶王一末(老生)余洪元氏、次代伶王三生(文武唱做鬚生)吳天保氏接踵而起,筆者已曾在本刋陸續草文簡介;現在則擬...

  • 文章山東莒縣的掄棍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王魁東  出版时间:1981-03-20
    关键字: 种麦 收麦 风土人情 抡棍

    臺灣中部田野裏卽將是麥黃的季節,使俺想起故節的「風吹原野黃金浪,正是小麥收成時」兩句打油詩。故鄕的小麥大部份都在芒種節氣收割,(芒種節氣固定在陽曆六月六日或七日)也就是在端節附近。麥穗上的麥粒長成滿包時,成靑包,把麥穗採下,捆成若干把,放置鍋中加水蒸熟,取出來,把糠搓掉,麥粒靑翠色,甚美麗,再投入石磨(石磨以石製成,上下兩層,磨煎餅糊的每層厚約十公分,磨麵粉的每層厚約廿公分,中徑六〇—八〇公分。)中推轉,順周邊石槽下來的,一條條約成三分之一公分粗的繩子狀...

  • 文章逢迎趣聞

    来源期刊:《闽聲》 第48期  出版时间:1971-11-30
    关键字: 林则徐 禁烟 风土人情

    鄕先贤林则徐公因禁烟遭淸廷流放伊犂,道光二十五年复四品京堂,当时住在玉门一家小客栈中,听说学官至县考察时住的屋子空着,便使其子往玉门县商议暂住数日,玉门县令以为林已失势,予以拒绝。不料数日后道光皇帝圣旨下达,令林则徐任陕甘总督,县令懊悔不已。慌忙恭请林搬去,林则徐见其现实若甚,没有答应。县令文案颇富机智,叫县令次日央请总督大人去考察本地风土人情,林允之,乃与之同游,至一敞宅见门首悬一联云鹤鸣九皋其子迎;鸿飞遵渚我公归。林赞赏不已,走进一看,原来自己的家全

  • 文章源遠流長的「福佬話」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陳香  出版时间:1972-08-30
    关键字: 闽南话 方言 风土人情

    「福佬話」的源遠流長,已成不爭之論。因爲,事實勝於雄辯,「福佬話」非僅可溯至中州,而且還可引伸得更遐更闊。如食古不化的死抱定孟子所說的「南蠻鴃舌」,指的卽是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於宋,先後落籍在閩、粤之軍民所操的語言,管見以爲不然。「福佬話」的語彙,揉雜繁複,不但是沒有根柢的人所難體會;就是專家學者,欲求具體而系統的瞭解,也是談何容易的。不信,且參閱後面一系列的扼要探原。打扮——裝飾曰打扮。中原雅音:「今俗以人之裝飾爲打扮。」暢——得意曰...

  • 文章西安的皮貨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15期  作者:張逸志  出版时间:1973-10-15
    关键字: 皮货市场 风土人情 羊皮

    作者簡介:張逸志,扶風天度鎭人,參加青年從軍,曾任傘兵上尉,現退役,居高雄縣大寮鄕精忠四村五六一號,常有文章在中副發表。

  • 文章川陜道上瑣談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2期  作者:鄭子敏  出版时间:1980-07-15
    关键字: 逸闻趣事 川陕道 风土人情

    说了,甚至有些还听不懂,经他们解释后,我到觉得好笑,饭后闲话家常,我要求讲些家鄕的事,他们就把川陜公路上秦岭至汉中沿途的趣谈说给我听,这些事蹟虽然无史可考,但都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柴关岭雾气腾腾柴关岭为秦岭支脉,地势较高,终年陇罩在云雾之中,车辆经过,即使在白天,亦须开灯,小心驾驶,方能安全通过,此亦为川陜公路上险要之一。庙台子赛过北京庙台子是陜南的避署胜地,其地以有留侯庙闻名遐迩,相传西汉三杰之一的张子房隐居于此,庙宇建于群山之中松柏环境,金壁辉煌,幽静出尘

  • 文章山東人過年的習俗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傅培梅  出版时间:1981-03-20
    关键字: 习俗 年俗 风土人情 饽饽

    我是山東人,華北自古以來就以麵食爲主,這和當地的產物有關。南方以米爲主食,北方則爲麥類,一般人提起山東,都不會忘記饅頭,當然到了過年,它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東西。中國人每到過年,總不會忘記要祭祖、迎財神,這和臺灣的拜拜沒有什麼不同。我記得小時候,到了年二十七、二十八時,家裏就開始做大饅頭。這種大饅頭是要上供用的,我們稱爲「餑餑」,普通家庭多半以一斤麵粉做一個,有錢的人家甚至用二斤多的麵粉做一個,一做就是一大堆。因此每逢做餑餑的這一天,一家大小天不亮就得起床...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0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87-04-01
    关键字: 家乡回忆 美食 风土人情

    煮熟後贊調好之湯菜食用),蕎麵削削(將合好之麵,擀成較厚之麵片,用刀撥削之麵條),蕎麵搓搓(用手在案板上,將較粗之麵條搓細),吃起來磁古扭扭的很有筋頭,蕎麵亦可次(借用同音字)麻食子(即貓耳朶),談了半天,獨不見擀麵吃,可能是蕎麥沒性,擀不開的原故吧?蕎麥的另一功能,是含碱量特多,打過蕎麥之後,將麥草燒成灰,用水過濾澄澱之後,可以收取很多土碱,除參入部份麵食食用之外,亦可去汚滌垢,鄕村婦女可當肥皀用。高粱:在東北地區,可作民之主食,但在家鄕爲專做燒酒之原...

  • 文章餑餑與餃子——致山東同鄕於臺灣出生之子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6卷 第3期  作者:曹景雲  出版时间:1980-12-20
    关键字: 饽饽 饺子 特产 风土人情

    餑餑,今北方謂點心餅餌之屬爲餑餑,按通俗編飮食謂卽波波。所稱餑餑者係屬山東省魯東一帶,每逢春節用麵粉作成圓形餑餑,上插九個紅棗,專供祖先祭祀之用,又稱棗餑餑,另外作成稍微小一點,內包豆沙饀,上插五個紅棗,專供灶神之用,又稱豆沙餑餑。這些餑餑是過了年初一後,家中來親戚與客人招待而食之。另通俗編飮食;『升庵外集:「䭞饠,今北人呼爲波波,南人謂之磨磨」。按波,當䭞饠二字反切,或云本爲餑餑,北音讀入爲平,謂之波波,皆未確;磨磨之磨,據集韻作,又一作饝』。按畿輔通...

  • 文章閒談「關中八怪」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6期  作者:何子文  出版时间:1989-08-01
    关键字: 关中八怪 风土人情 乡土趣闻

    筆者前曾撰寫「關中八景」一文刊載陝西文獻第四十七期;茲再閒談「關中八怪」以博一粲。我們都是在關中土生土長的一群,但「八怪」則很少聽人提及,如果仔細琢磨,乃司空見慣的具體事實,說怪並不為怪,由此也可以看出八百里秦川的風土人情真實淳樸可愛之處。一、房屋偏著蓋——鄉人為了居家安全防偷防盜,房屋外牆多筆直豎立,高不可攀,屋簷則多向內傾斜,與我們目前常見的雙向流水不同。二、大餅可以當鍋蓋——言其厚大堅硬,真可以當鍋蓋也。三、麵條可以作褲帶——家鄉的麵條,名聞遐邇,...

共64条记录 1/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