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邙山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邙山古物出土追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9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77-09-25
    关键字: 古物 发掘 销售 收藏

    的生活记录,决没有丝毫伪造令人可疑之处,其伟大光彩,尤为世人所触目。身为黄帝子孙,更要知道中原地带,即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二 古物挖掘情形邙山是黄土高原的一部份,地质为风成黄土,由于西北季风四季之强弱不同,其堆积层次有厚有薄。随着暴风带来的尘土质料也有差别,经过若干万年的积压,在它切开的横断面,可以看出像植物年轮一样的美景;层次分明,颜色有白有赤有黄有卤。若是古代经过人力挖掘,则土层即行混乱,否则非常完整,这是很普通的常识。在挖掘古物的技术上:最重

  • 文章中華民國行都——洛陽地文人文概述(二)第二編 經緯星象及地文概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9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5-09-25
    关键字: 洛阳 人文地貌 秦山 钟山

    的推算方法,无缘了解,故对洛阳星象分野,不敢因袭前说,暂为阙疑,静待洛阳通家,为之补述。二、邙山气象万千邙西起陜县,东达郑县邙头,蜿蜓五百余里,各县地质土壤,有极大差异。洛阳境内势,西厚东薄,相差约三十里,然皆冲积层,井源甚深,深处多达四十余丈,居民食水的困难,可想而见。土壤虽有卤、黄、赤、白的区别,但无不宜于农业,只是宜麦宜禾的不同。脉纵有丘岭沟壑天然的险阻,原隰、坟衍地带,却与相间参差,所以林木、覈菓、荚蒴类农产,丛生类园艺,及荆榛灌木,无不

  • 文章邙山是我家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9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73-09-25
    关键字: 风景名胜 往事回忆

    日沟,有的以土壁凿洞邨名日窰,在居住安全上,有的村外围以土城其名曰寨。都是以互助团结的精神聚居在一起,大者数千户,小者百余户,以农产生长的优劣,决定田野与邨庄分布的疏密,人口的分配恰到好处。邙山所以有名;能与江南明水秀之鄕相嫓美,是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在苏杭,死葬北」这些民间俗话,给人带来了深刻印象,留给人生很多囘忆。要说明这一点,就不得不从洛阳的政治地位说起,在整个中华民族成长历史的过程中,先民最早居住的是晋南三角地带,以后渡河在关中

  • 文章故鄉紮根刻石建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9卷 第4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2007-10-01
    关键字: 松柏园 河洛文化研讨会 格律诗 碑文 洛阳诗词

    南瞻龙门是阙塞 凤凰台上百鸟鸣孟津天堑古战场 时代更新农业兴 壮哉故乡 千古流芳近年以来,国家政策是计画生育,幼儿减少,房舍无用,故于二〇〇四年再次兴工,筹建碑林,积汉书写艺术,掅取秦篆、汉隶、晋草,书楷各体,上迄甲骨凡历代书写名家,完成刻石百方,尤其在汉字简化之中,统一使用正体,取材民国初期的名家,以资倡导。松柏园百家书艺刻碑建坊记邙山者:亡人之也。位居黄河之阴,洛水之阳,东起郑州邙头,西迄新安崤之根。蜿蜒五百里,有无峰,沟岭相连,起伏不大,梯田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