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俗文化共返回2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們鄉間的戲台聯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8卷 第2期  作者:樂仁 出版时间:1986-02-10
    关键字: 戏台联 民俗文化 乡间

    联语、是我国数千年来文字、文化孕育演变以成的精华,为我国文字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特色;而戏台对联,更别具一格。历来作家每每以世界喩舞台,人生如演戏,抒感述怀,讽人玩世,借题发挥,佳作脍炙人口,因而流传飮誉的,确实不少。例如最长的圆明园戏台联: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双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閙莲花。较短的,如苏州戏馆集曲句:把往事今朝重提

  • 文章故鄉處處風光美 秋高氣爽好諞閑(聊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張恩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回乡探亲 民俗文化 谝闲

    在山西晉南一帶,每年秋季,是莊戶人家最爲愜意的時節。辛勤勞作大半年的莊稼人洗去汗塵,開始聚在村頭巷尾,鄰里炕頭,或伴著漫漫長夜,或趁著綿綿秋雨,海闊天空,古今中外,諞起閑來,不亦樂乎。每當此時,從台灣探親回來的衛先生也興致勃勃加入到鄕親們的諞閑的行列。諞閑即聊天,晉南人好諞閑由來已久。往日歲月,人們諞梁山,話聊齋,說西遊,論三國,傳統文學,古典戲曲,神話傳說,域外新聞,全拿來作爲談資。晉南悠長久遠的歷史,積澱厚重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衆。別看莊戶人平...

  • 文章感受除夕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8期  作者:殷新波 出版时间:2002-05-01
    关键字: 除夕 故乡风俗 返乡探亲 民俗文化

    臨川 殷新波這是大年三十的傍晚。城巿的大街小巷,鄕村的阡陌曬場,都被一種廣袤無形的肅穆寧靜籠罩著。這種盛典之前短暫的寂靜,讓人感到了古老傳統的強大誘惑和威嚴。紛紛揚揚飄飛的雪花中,廖廖地點綴著幾個行人。他們是回鄕探親、過年的臺胞,臉上洋溢著喜悅又焦急的神情,行色匆匆地趕往各自溫暖的港灣。家家戶戶,早已裱貼了猩紅的春聯和五彩斑爛的年畫。屋檐或門廊中,大紅的燈籠高高掛起,暖紅的光束輝映著靜謐的窗欞屋墻和潔白的雪地。雪地上,一位滿頭霜髮耄耋之年的老奶奶,顫顫巍...

  • 文章舞蹈活化石——雞嘴豬嘴舞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0期  作者:楚南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舞蹈艺术 民俗文化 滚傩神 东湖文化 起源

    樂安 楚南被中國舞蹈硏究會稱爲舞蹈活化石的江西省樂安縣東湖村雞嘴豬嘴舞,日前引起了國內許多相關團體和專家的矚目。東湖雞嘴豬嘴舞,又稱「滾儺神」,是儺舞的一種形式。遠在宋時,東湖便流傳著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表演時,要戴上貌似雞、豬的木雕面具,其舞姿動作,一直保持著古樸、粗獷、優美的風格,代代相傳,從古到今。有關雞嘴豬嘴舞的起源,樂安縣誌沒有記載,只是在民間流傳著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據東湖的百歲老藝人楊演中(生於一九一八年)介紹,不知是那朝那代,樂安境內,災...

  • 文章説鑼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68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68-04-01
    关键字: 乐器 锣鼓 演变 演奏场合 民俗文化

    蜀中有一套聲樂器,名爲「鑼鼓」。其組成係:一個鼓,一面鑼,一對鈸,一個放在手掌上敲的小鑼。(又名馬鑼子)。這套鑼鼓響器,從大城市到小鄕村角落,普遍使用,遠及雲貴康等省。響器雖止有四件,而牌調却不少,是利用各種音響之急徐快漫單複,以及手法能使音響略有變異等,編成樂譜,照譜演奏。其符號:一代表鼓,〇代表鑼,×代表鈸,、代表小鑼。以—×、〇四種符號編列成各牌調,與歌譜相倣。鑼鼓有頭二三號之分,固定的戲園子,票房(打圍鼓)採用頭號,叫做堂鑼堂鼓,發音莊重沉雄,端公...

  • 文章我國民間的水車詩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5卷 第11期  作者:洪以瑞 出版时间:2003-11-10
    关键字: 水车 诗句 民俗文化 农具 灌溉 劳动

    水车是我国古代农民提水灌田的农具。江南水鄕,入春以后天气晴雨无定,晴则抗旱,雨则排涝,车水之声遍地。在同旱涝抗争中,农民与水车世代相伴,视水车为木龙,是龙的化身,能代龙施雨。农民为颂扬水车的功能,常请鄕村中书法上等的文人或艺师创作出美妙的诗句提写在水车上,这些反映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和企盼粮食丰收的水车诗,深受农民的欢迎。因而水车诗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水车诗根植与我国民间,纯属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学作品,它不受一般诗词格律

  • 文章大襟衫和交頭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作者:蕭紹彬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大襟衫 交头裤 妇女服饰 民俗文化

    以前婦女的上衣不是中間對開的,它開在左邊,便於用右手解結鈕扣。有一款上衣的衣襟特別寬大,安的是唐裝布條鈕扣,那是大襟衫,雖難彰顯曲線之美,但很實用,廣受歡迎。大襟衫除作服裝外,還有多種作用,勞作時可用衣襟搧涼;哺乳期婦女外出勞作時多背著小孩,要哺乳時可遮羞;刮大風和下雨時,小孩放進衣襟內可遮風擋雨;小孩尿濕衣服脫去後用衣襟包著不受涼;山區婦女多在山間勞作,山上路邊有野果,回家時采的果子可以包在衣襟內,帶回家給老人及小孩吃。交頭褲是同時期的服飾,深受老年人...

  • 文章韓江龍舟賽事續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陳明節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韩江 端午节 赛龙舟 民俗文化 赛事概况

    韓江端節龍舟競賽,就幼年在家鄉所見,依記憶所及,將民國二十八、九年以前,三河地區情況略予補述。那段期間,三河龍舟計有:匯城城北五顯宮(俗稱上宮),城南宴公宮(俗稱下宮),東文部、舊寨等四艘,參加競賽。深渡亦有一艘,可能是因人力及經費關係,已不參賽,僅有一年,其龍舟曾划出來亮相一次,赴各宮前水域,禮貌一番後,隨即返回。龍舟須於農曆四月整修竣事,月抄午後,召集屬內青壯年人,扛抬下水。競賽時間爲每日下午二時至傍晚。初一大都無賽事,各龍舟划至他宮水域作禮貌拜訪,...

  • 文章耕織圖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52期  作者:本刊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耕织图 民俗文化 陈枚 名画简介

    我國以農立國,所以農民佔了全國百分八十以上,以前的農村社會,大多男耕女織,各司其事,衣食無憂,大家過着安樂的生活。耕與織是農村中的兩件大事,也是立國的基礎。據說最初南宋時樓濤,把鄕間生活中耕與織的步驟,一一描繪下來,繪成了「耕織圖」,使人知道農民的辛苦,同時也描繪了農民的樂趣。以後各代畫家,也都有耕織圖之作,現在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有明仇英款的一本,有淸冷枚、陳枚、焦秉員的各一本。本刊特選鄕先賢陳枚的一本,分兩期刊出,本期刊出耕的部分,共有二十三圖,下期再...

  • 文章拉雜談家鄉話(二)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48期  作者:楊允文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家乡方言 常用片语 民俗文化

    一、最常用的單字、名詞、片語(續)「奶奶」(nä nä)——祖母。「大大」(dä dä)——祖父。「公公」——媳婦對丈夫的父親的稱呼,也有隨丈夫叫「爸爸,爹,爹爹」的。「婆婆」——媳婦對丈夫的母親的稱呼,也有隨丈夫叫「姆媽,媽,媽媽」的。「九筒」——麻皮。「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駡語。「打邊鼓」——從旁「打圓場」。「殺胚」,「殺千刀」,「搶頭刀的」——下流女人慣用的駡人語。「出洋相」——土豹子學時髦,走了樣。「吃癟」——落敗。「黃腔」——帶黃色的粗...

共28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