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昆曲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桃谿雪與吳絳雪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5期  作者:朱陽  出版时间:1975-05-30
    关键字: 吴绛雪 烈女 清朝 昆曲

    我雖係浙人,因久居本省南部,對於本刊從未寓目,最近承徐葆園兄贈閱本刊六卷十一期及七卷三期各一册,並囑暇時投稿,爰寫此稿以求斧正。

  • 文章温州郑孟津巨著昆曲音乐与填词——在台出版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6卷 第6期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郑孟津 昆曲音乐与填词》 出版

    温州郑孟老西村先生继《词源解笺》之后,又一巨作《昆曲音乐与填词》,由台北学海出版社印行,全书一千余页分甲、乙两册,甲稿述曲牌律、腔结构的音乐分析阐明南、北曲牌的「词有定律」,「腔有定格」。乙稿叙「倚声填词度曲」体制,探讨如何倚定律填词,依定声度曲,篇目完备超过前人同类著作。此书有五大特色:㈠专章讨论汉语单字的音乐属性—声、韵、调,阐明具有定律、定腔的「中国牌子类歌曲」是由于汉语单字特有性质,特具音乐功能而才有的。所以曲词的讲究「格律」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

  • 文章第四度拜訪周汝昌大師實錄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1期  作者:常錫楨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周汝昌 《永字八法》 《红楼夺目红》 昆曲 京剧

    因此不怪台湾的出版者。在此之先也与广西方面电话联络,得到的回音并不能令人满意。但他说:「又能如何呢?」因此一笑置之罢了。谈话中提到他的新书「红楼夺目红」等,在大陆也被盗版,但仍然再版六次,成为畅销首榜!遭受盗版当然使他蒙受损失,对不劳而获随意侵权的不法行为也深感无奈,而他的态度依旧那样坦然,没有深恶痛绝的样子。我在四月底曾在国家剧院欣赏了一出昆曲戏「牡丹亭」,在中场休息时在剧场大厅买了三本书,包括「牡丹亭」演出特刊与白先勇先生改写的「牡丹亭」剧本和「论昆曲

  • 文章芙蓉聽曲記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8卷 第6期  作者:張乘健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芙蓉村 昆曲 《牡丹亭》 《朝元歌》

    在中國無數條江河溪流之中,最清澈秀美的恐怕要算楠溪江了。楠溪江邊有一個清幽的古村落,名叫芙蓉村,村如其名,真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不到我在這個芙蓉村觀看了一場昆劇演出-好似聆聽了仙音法曲。今年秋間,我偕同北京的一些學者在參加永嘉昆劇《張協狀元》學術研討會後遊歷楠溪江。臨近芙蓉村時,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但正是在風雨中,傳來音樂,尋聲來到芙蓉村的古戲台,原來是永嘉昆劇團尙在培訓的青年學員在演出昆劇的折子戰。疏雨在戲台前面構成天然的簾幕,天然的簾幕天然的...

  • 文章一樹三花,春光獨佔——溫州劇作家三屆昆劇節成就佳話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2卷 第5期  作者:沈不沉  出版时间:2006-10-01
    关键字: 昆剧节 剧作家 张烈 昆曲

    扑朔迷离的”出鬼“场面,使剧情的进展生气勃勃而富有悬念。昆曲是一种古朴、清丽、典雅的演唱方式,明初时即流行于吴中。嘉靖年间,昆山魏良辅对其进行改造,即所谓的”水磨、冷板“,使之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声乐规范。万历年间,苏州梁辰鱼创作了用昆曲演唱的第一个剧本《浣纱记》。明清之际,昆剧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流行于大江南北。乾隆以后,花部勃兴,昆曲渐见式微。因其演唱口法颇多讲究,曲高和寡,一般人学习不易,故在传播上有一定困难。上世纪八〇年代以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昆曲几成

  • 文章浙江崑劇團再度來台越演越精采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6卷 第2期  作者:孫尚志 出版时间:2004-02-10
    关键字: 昆剧团 演出 访台 戏剧简介 昆曲唱腔

    昆剧已具六百年历史,最具文学艺术特色,近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昆曲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殊荣。浙江昆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五年,翌年排演十五贯一剧,誉为一折戏救活一个剧种而闻名全国,一九九三年首度来台演出后,十年来经多次献艺,极受各阶层人士欣赏甚至学习,可说别开生面。浙昆剧团设于人文荟萃的杭州,杭州是我的故鄕,对之情有独钟,因而对于该团的表现艺术家及配乐的演奏专家,常因交往而熟悉,此次演出与上次公演时间上相隔较久,爱好者引颈相望,为求享受耳福眼福

  • 文章川劇的起源及其特色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81期  作者:D. kalvodova, Phara 原著 詹百翔譯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川剧 地方戏 高腔 雅部昆曲 胡琴腔

    的折子戏,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一个剧团带至四川。目前已无法追溯川剧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前的情形。一六四四年,张献忠带兵十万入侵四川,并屠杀了当地三分之一的居民[2],直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东部各省的民众,由于遭战争之害,开始向四川流徙,当时就有一羣职业伶人,初次抵达四川境内。[3]四川的高腔四川的高腔是高腔戏曲系统的地方性变体之一,其发展初期称为弋阳腔。在明代,昆曲深受知识份子欢迎,而高腔则是当时更为普遍流行的戏剧形态。高腔在四川的戏剧领域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大部份

  • 文章故鄕風物憶廟戲(上)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1期  作者:栢齡  出版时间:1972-05-20
    关键字: 庙戏 大王庙 民俗 昆曲 评剧 流水席

    的就要十四、五担米钱。在淸朝年间,演唱的是「文戏」,即是「昆曲」,到了淸末民初,昆曲和平剧夹杂并演,这种戏班,名叫「银凤班」,到了民国十年左右,就完全演平戏并且有坤角登台了。在演唱昆曲和银凤班的时期,地方上的鄕绅都在戏台两旁排着高櫈坐着欣赏,因为昆曲唱起来声音较低,光用一枝笛和着,而且一个个字还要押韵,远处听不淸楚的。一方面也显得故鄕人士对剧曲的爱好。领看戏邀宴亲朋每年演唱庙戏,在庙的所属范围地区的人家,都要在演戏的前几天,到亲戚朋友家去「领着戏」,不论大家

  • 文章粤劇贅譚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2期  作者:少牧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粤剧 昆曲 琼花会馆 八和会馆 戏班组织 发展历史

    本刋创刋号,「粤剧漫谈」一文,许多读者来函,除加以鼓励外,认为许多地方都语焉不详,督责有所补充。「闻歌自愧隅常向」,惭愧得很,我对于粤剧简直是门外汉,前文所论者,都是耳食之谈,疏漏之处,自己也觉得汗颜。姑再摭拾若干,补写是文,聊以塞责,谨向读者吿罪。㈠琼花会舘的来源和这个时期 粤剧和昆曲之关系粤剧伶工的组织,自以琼花会馆为滥觞,会馆是创于淸初的伶人张五(即摊手五),地址在佛山。张伶本粤人,流落北京,习昆曲,原为明末北京名伶。淸兵入关,山河变色,张懔于

  • 文章昆曲放洋到美国

    来源期刊:《蕭縣文獻》 第8期  作者:徐櫻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昆曲 美国 耶鲁大学 中国古典歌剧 国扇展览

    七拼八凑首次排演近百年来,昆曲式微,已到了如断如续的程度;这是指职业性的舞台上演而言。幸而其它种舞台剧还要根据昆曲的工架、身段、唱腔等作基础,因此尙未致于失传。所以还有一般学人文士爱好者大有机会组织非职业的,小型的曲社、曲会。请到一二位师傅指引,或清唱、或彩排,倒是各地都还有。加州大学的李林德敎授最近到中国大陆访问了几个城市的昆曲会的形成或组织。想来这也必是一个有趣的题目吧。结果如何,且拭目以待。资深曲友张允和女士最近也发起搜集编纂海外曲人动态,因此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