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文风共返回2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漫话梓里南通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張樂淘  出版时间:1977-08-15
    关键字: 南通 实业 师范 文风

    吾苏桑梓南通,自古沿称「崇川」,亦名「紫琅」。迄至逊淸光绪末年,始正式以「南通」县之名称之。其间几经先辈筚路褴缕,惨淡经营,克致文风鼎盛,商贾川流,而蒸蒸繁荣,富庶安定。淸末之季,吾鄕先贤张啬公,基于保国衞鄕,敬恭桑梓之皎洁情操,弃官息影家园,锐意兴革,致力地方建设,兴敎育,倡工业,辟交通,施水利,百端俱擧,莫不呈现焕然而新人耳目之况。兼以民风淳厚,秩序井然,俨然盛世邦家之郅治。凡我国人无不心仪而向往之。故乃蜚声寰宇,继而有模范县之美誉,殆亦宾至名归

  • 文章从贵州文风谈乡土对联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1期  作者:胡濤 出版时间:2006-01-28
    关键字: 贵州文风 乡土对联 楹联

    浙江才子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上状元后到北京入翰林院做官,其后子承父志也做了京官。不幸在官场中为戴铣等人上疏打抱不平,开罪权贵,下诏狱后被宦官刘瑾打得死去活来,最后被贬到我们贵州修文县作龙场驿丞。这时他正是一个三十六七岁的青年,在官场中虽遭此重大挫折,但胸怀大志,乃藉贵州幽美的环境韬光养晦,想在学术界另创一片天。有志竟成,他先任龙场驿大悟「格物致知」,次年到贵阳讲学时,又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我国一位大思想家。从此带动了贵州的文风,如清朝遵义的郑子尹

  • 文章湘賢詩詞錄

    来源期刊:《湖南文献》 第6、7期  作者:伏嘉謨 出版时间:1972-10-10
    关键字: 湘贤 诗词录 诗派文风

    以见一斑。楚南文风,既盛于屈子;然屈贾而后,历汉、魏、晋、隋、唐、数百年间,而文人学士之作,渺乎无闻、何哉?梁任公尝以为言,余甚惑焉。曩读唐人长沙刘蜕文冢铭,深佩其意境之高,想像力之丰富,文笔之栩栩如生,铸词之瑰琦怪巧,回非常人所可几及。恨未覩其全集。及主礼部秘阁,偶从试院图书舘,借得刘蜕集一卷(薄本),反复披寻,始知其于文章用力之专,尝自言天下无事,以文章争胜,得居第一。其献崔尙书书,附文集十卷,旧拔刺书一卷,杂歌诗二卷,惜皆散佚。今所存四部丛刋者,实寥寥矣

  • 文章江津文风塔的沧桑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1期  作者:懷襄 出版时间:1976-12-31
    关键字: 江津 文风 地位 日寇侵略 创痕

    白屋诗人吴芳吉先生有「几水歌五首」,其中第一首是:「几水眞眞好,津城处处娇,云山四面起,井屋一湾遥。岭塔端于弦上箭,风帆密似鸟归巢。淸趣无尘嚣,来往杂渔樵。」诗中「岭塔端于弦上箭」,是指的江津县城北岸的文风塔。就风水家言:文风塔关系一县的文风,科擧时代,功名出自考试,各地方尤多以山川形胜,论文风之盛衰。山川若有缺陷,则建文风塔以相补益。全国各县,类有或大或小之文风塔,原因在此。江津文风塔(简称文塔)有三,一踞鼎山,其形较小,中实,俗名小塔。一峙武城后

  • 文章婆、媳、子聯句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44期  作者:蔡淵源 出版时间:1980-08-01
    关键字: 文风 骑竹马 蜈蚣 对诗 婆媳

    泉州文风之盛,妇儒亦能作唱和之吟,且看:有一孩童,在小时候玩骑竹马(以长竹筒当马),该竹筒由节,凿有一小圆孔,孩童玩皮,将勃起阳物(卵鸟仔)挿进节孔里好玩,岂料该竹节孔中,先有一条大蜈蚣潜伏其中,而该童不察,致揷进之阳具,被蜈蚣毒牙咬伤,皮破出血,红肿发炎,延医敷药,痛了好多天,故其脑细胞受到剧烈刺激,记忆深刻,从此再也不敢将阳物乱揷好玩。及至长大成人,年近弱冠,其母寡居抚孤,抱孙心切,为其早娶妻室,但有名无实,虽与其妻同榻而眠,但脑中竹孔蜈蚣记忆犹新

  • 文章漫談「遊士」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2卷 第3期  作者:李嘉溪 出版时间:1984-07-15
    关键字: “游士” 追溯出处 民末清初 文风概况 游士逸事

    李嘉溪先生,湘陰人,中央軍校廿二期及陸軍參謀大學二十期畢業,曾任排、連、營長、上校教官參謀等職。現任國民大會祕書處硏究委員,國學淵深,詩文並茂。——編者

  • 文章手足情深 圖文並茂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93期  作者:高永祖  出版时间:2001-07-15
    关键字: 王琰如 王重敏 新著 文风 同乡会

    清新潇洒,眞正王家一门天生有其艺术细胞。在上卷中第二篇是「我的千禧心愿—以文集拓下手足情深的印痕。」欣喜这个心愿已完成了。琰如姊说,母亲生育我姊弟共十一人,如今还在世上的,仅剩下九妹,十一弟和我三人了。她说:(这本书)可以把它当自传,也可以把它当回忆录。由于这本书前所附彩色插图就有四十八帧之多,加上书中的插图处处都是,美不胜收,姊弟俩能有这样的美丽人生,眞是不虚此生了。琰如在前年出版了「文友画像及其他」,今年又有「手足情深」,我们除了欣赏她的一清如水的文风

  • 文章漫談永年縣文化之種種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3期  作者:范師魯 出版时间:1987-01-29
    关键字: 永年县 文化 文风 民间游艺

    永年县文风最盛,系由于前淸时代不论城里城外私塾林立,建立了读书风气。能在一县得中三位翰林,即武公延緖、胡公景桂、孟公庆荣,而擧人拔贡秀才之功名人士多不胜数,因之全县之中,不论家境如何,均以读书为荣。民国成立,文武官员倍出,如李公伯芝任财政总长,又任中国银行总裁,高公艮山任江阴要塞司令,马公伯良任陆军中将。国会中之议员,如李公月樵、武公继勋;省会中之议员,如李公述岑。全国统一后,胡公海门任国府委员,又任河北省建设厅长,均功在国家,名重当时。而受读书之影

  • 文章鄉先輩錢名山先生的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42期  作者:張之元  出版时间:1988-12-01
    关键字: 钱名山 文风极盛 精通古文 诗歌

    故鄕武进,一向文风极盛,人才辈出,代有宿儒。鄕先辈钱名山老先生,不仅精通古文,抑且擅长书法,学问渊博,遐迩闻名。名山老先生之公子小山先生及叔平先生,国学基础亦甚为深厚,记得笔者幼时毕业于城区局前街小学(从前叫武阳公学,因为学校位于化龙巷和局前街交会处,昔日武进县和阳湖县是以化龙巷为分界,故学校取名为「武阳」。)后,随即进入省立常州中学,每年漫长的暑假,必从叔平先生进修国学,学习古文、诗词,得益良多,时隔近半个世纪,当时背诵之文章,至今犹能琅琅上口

  • 文章唐時常州究竟有無鄭元和其人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90期  作者:俞振光  出版时间:1992-12-10
    关键字: 常州 郑元和 白行简 史料 文风

    物活动范围,均能切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决不能据此便肯定故事的眞实性。但为何会将我们的家鄕常州牵涉在内呢?这点因为唐时常州已是文风鼎盛,科名籍籍的通都大邑。将故事的发轫地点假设在常州便更能引人入胜。然亦有人以为白行简辞赋精炼。与当时甚负文名的李公佐友善。此文系在李公佐之敦促下,一时兴起之作,无庸置疑的说法。总之此一故事之实耶!虚耶!原文作者之眞耶!伪耶!至今尙无定论,恐亦将永远成为悬案。身为常州子弟的我们,大可不必深诘唐时常州究竟有无郑元和其人,也无须因为此一故事与

共22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