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改革教育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沭陽縣令龍研仙治績懋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0卷 第1期  作者:鴻徽  出版时间:1988-03-01
    关键字: 龙璋 改革教育 上奏进言 资助留学 资助革命 诗词书法

    疆臣资研仙大计自此始,旋对日本和议吿成,有识者知旧法不足以图存,倡言革新,研仙大声疾呼、改革宜自敎育始。丁酉移治如臬,即首倡捐输钜资兴办学校,以培植人才。光緖廿四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诛戮革命党人,然其余愤不已,将谋废立,湖广总督张文襄公颇为忧之,乃电两江总督刘忠诚(坤一)咨商所处,时研仙摄上元(江宁县同城)令,总督府所在地,忠诚召研仙商决大计,遂进言曰:「太后久欲行废立,惧疆臣持异议未敢发,现人心不靖,太后如必欲行之,适足以召乱;公为中兴宿将,张督亦为耆臣

  • 文章广西教育的初期现代化(一九〇二——一九三七)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63期  作者:朱浤源 出版时间:1994-01-10
    关键字: 广西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推展 教育经费

    和日本现代化发生前的比率相较,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她认为如果高识字率是现代化必备条件之一,则中国是具备此一条件的。[2]可是,中国为何没有像日本一样地快速现代化呢?中国未能快速现代化,其原因为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识字率不高,应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Rawski所估计的比率,学者因此怀疑有偏高的可能。[3]识字率的高低,在计算时亦因标准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本文也想从广西这个地区,来探究同一个问题。作者认为,透过对教育的研究,更能精确掌握具体的内涵。作者

  • 文章广西教育的初期现代化(一九〇二——一九三七)(下)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朱浤源  出版时间:1994-04-10
    关键字: 广西教育 教育经费 教育改革 教育类型 现在化教育

    [2]民国十七年在广西教育史上,是继一九〇二年西式教育开启之后另一个重要年头。这一年也是国民政府自成立以来,第一次统领整个中国。国民政府深信教育为建设国家之本。后来更制成政策,于隔年公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于大同。」自此项宗旨公布之后,全国各地的教育设施才有所遵循。中小学教育方面,则于十七年即公布暂行条例,再次确定修业年限为六年。其后复

  • 文章北有曉莊 南有百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陶行知纪念馆 百侯中学 乡村教育改革 艺友制师范教育 民众教育

    北有晓庄,南有百侯」这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社会活动家,生活教育家方明先生,在二〇〇三年十月三日只身专程从北京来到粤东大埔县参加「百侯中学全国第三个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七十周年庆典活动暨「陶园」,「陶行知白玉石塑像」揭幕仪式会上的题词。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一日,百侯中学隆重举行「陶行知纪念馆」开馆盛典。百侯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是一间颇负盛名的农村中学。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秋,校董事会会长杨德昭先生为改革乡村教育,培养有用人才,特专程邀请全国

  • 文章一段篳路藍縷的歷史回憶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3期  作者:劉先雲 出版时间:2007-04-10
    关键字: 刘先云 免试升学改革 教育厅 张晓峰 九年国民教育

    壹、承张晓峰先生提名为台省教育厅长的经过民国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重庆沦陷前夕,我辞卸湖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的职务,由重庆乘最后一班飞机经香港加油后抵台,借住友人陈谦家中。旋蒙湖北乡长时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万耀煌(武樵)先生之邀,于三十九年一月十一日至该院担任秘书工作,因此我便与张其昀(晓峰)先生认识,他当时是阳明山(当时名草山)总裁办公室秘书组组长兼革命实践研究院教务组长,承他不弃对我特别器重,我在该院由秘书而主任秘书,而辅导委员与驻院讲座以至继他为

  • 文章身居海外 情系故里——記/台胞張翼鵬先生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2期  作者:賈鎖堂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改革开放 大陆探亲 平凉中学 基础教育 小学教学

    的马达河大桥工程、秦始皇大太子「扶苏」荒丘、西峰市城鎭建设和当年读书故地——焦村小学。时时拍照,处处录相,对故乡的山水景物甚至一草一木都有留恋不舍之意。当他们看到本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之现状,内心深为感慨。随后,在村组干部座谈会上他着重对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教育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磋商了多方筹资修建教学楼的前期准备工作。又慷慨陈词:「尽管自己一生从戎从政,而未经商,经济不大宽裕,但为与教助学、惠及子孙,定要千方百计捐助部分资金,以示对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 文章主持陸軍大學時期的回憶(四)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5期  作者:萬耀煌  出版时间:1977-10-10
    关键字: 万耀煌 陆军大学 教育情况与教务改革

    视察十六期及参三期之演习与战术敎育之感想余囘到遵义后决定了上列许多改革之后,即着手指示筹备将官补习班、十七期、特五期等之敎育准备,并派员赴重庆选定校址,以便迁校,尔后即赴淸鎭视察正则班十六期与参三期的现地战术。四月下旬我在淸鎭住了五天,对十六期演习讲评后囘到贵阳,当时何应钦部长的五弟何辑五,系陆大特三期毕业,现任贵州省建设厅长,在其家中设宴请我,陪客有贵州主席吴鼎昌,秘书长郑道儒,民政厅长孙希文,财政厅长王澂莹等。此外军中有王文彦李靖难傅仲芳等均为受过

  • 文章萍踪剪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12期  作者:蔣鏡芙 出版时间:1986-12-30
    关键字: 基层教育 教学改革 军械转运 抗战 往事回忆

    民众敎育馆,咸在参观之列,故对改进敎育之意念,与在校所受军农中心敎育之陶冶深植五中。民国念四年暑期河南省敎育厅擧办地方行政人员考试,余有缘参加,在四百三十余位应考人中录取十六名,幸列其中,十二月杪奉敎育厅发表为息县敎育局长,莅任伊始,地方萑苻不靖,各级学校维持正常授课,亦极不易,自无从谈论改革,念六年六月接长通许县敎育局。到职以后默察社会环境,当地原属黄泛区,地瘠民贫,鄕农辛勤耕耘,早出晚归,文化落后,既乏粗具规模之公园设施,又无儿童游乐场所—像儿童小公园,或

  • 文章劉樹屛——棄政從教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21期  作者:惲茹辛  出版时间:1978-10-15
    关键字: 刘树屏 教育事迹 生平 改革 澄衷学堂字课图说

    刘树屛,字葆良,凤书长子,咸丰七年生,民国六年卒,年六十一岁。光緖十四年戊子擧人,十六年庚寅联捷成进士,改庶吉士,壬辰散馆,授检讨。癸己恩科,充顺天鄕试同考官,甲午后,鉴于排偶声韵之文学无所用,慨然有改革之思,与里中士绅,协力改龙城书院为致用精舍,意在提倡实学;为改革桑梓敎育而努力。光緖廿九年,以道员需次安徽,署理宁池广太兵备道、兼芜湖关监督。关监督号称优缺,树屛任事仅三阅月,搜剔陋规,悉以充公,以其款创办皖南中学,延聘本地士绅主其事,建筑校舍于赭山之麓

  • 文章高雷新情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5卷 第1期  作者:梁中英  出版时间:2007-01-31
    关键字: 故乡教育改革 创新文化生活 医疗水平

    土兮」,再美丽的异国风光也仅限于悦我目而难以动我心,所以,除了社团开会必须到外国去之外,我的自选旅游目标总是指向大陆。如今,几近百日的行脚告终,回到台湾,翻检那满载的心灵行囊,觉得此行的见闻眞够丰富,然而,其中最令我萦怀难忘的还是我故乡高(茂名巿)雷(湛江巿)的种种新情事,値得和乡亲们细细分享。教育医疗成亮点故乡的教育和医疗一直是我用心了解以及大力鼓吹的两大要项,教育能使幼有所长,进而壮有所用,医疗能使老有所终,生命得到应享的尊崇。过去,我以回馈者的身分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