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捐资兴学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捐资兴学的外省客在汉中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1期  作者:崔永德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捐资兴学 档案资料 历史

    师法方孝儒,捐资兴学,开堂授课,他怕学堂因人亡而停开,为学堂购置校产(水田),学堂有了固定收入,才能自力更生,才不受官吏摆布。并将同乡方祠堂加以扩充,开馆授课,仍不失为一好官,方氏祠堂存在三百多年,被红小鬼摧毁。三、张仕隆.河南安阳人,嘉靖三年,任陕南道尹,兴修水利,捐资兴学,开馆授徒,不遗余力,也为陕南造就不少人才。四、赵健.安徽泾县人,万历二十二年,任陕南道尹,提倡办学,培育人材,也算是位很不错的清官。五、陈玑.河南堰城人,正德年间任汉中知府,到任后,以振兴学堂列为

  • 文章我的父親隨緣老人(續)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5期  作者:高啓圭  出版时间:1972-10-10
    关键字: 人物传记 行善 捐资兴学

    編者按:鄕賢隨緣老人高仁佛先生,湖北京山宋河人,畢生行善,建設鄕里,支援革命,懿行碩德,由其次公子高啓圭敎授撰文狀述,本刋於第二十四期起登載;茲再續刋原文,以饗讀者。

  • 文章捐资兴学缘起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石臨生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捐资兴学 社会背景 石临先

    山西芮城坑南村素有文化村之美称,自民国肇建以来,鄕贤捐资兴学屡见不鲜。尤以「七七抗日」战争期间,县东重鎭陌南遭日军占领,原县立第二高级小学随之解散,四方学子,学业顿时中断。时先父和轩公目睹本村里庙破败不堪,而青年学子无地学习,深以为忧。遂倡议加以维修,申请设立坑南高级小学于此。自是远近学子进修有地,居民引以为便。余幼时即在坑南小学启蒙,并在里庙完成高小学业,可说是深受其惠。现在台之同学张东哲、陈敦、张鹏程、王仁瀚等昔日共聚吾村里庙,盖皆同班同学也

  • 文章西林三台客

    来源期刊:《台北五華同鄉會會刋》 第13期  作者:鍾治華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西林校友 职业生涯 捐资兴学 往事夙文

    在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我鄰村黃埔村就出了狀李威光,名揚全國,迨入民國後,五華全是橫陂人的天下,有魏崇良上將等一大堆人物,而張家又有張輔邦、張宗良等爲代表,而我西林村雖在華城附近,位置在五華河邊,除了青山就是綠水,還沒有出什麼偉大之英雄人物,不過當兵的可不少,爲國家民族出力的及犧牲的可多呢!就筆者與鍾晉壽先生、鍾涇開先生來說,都係西林村人,原係小學同班同學,中學後因環境的關係,先後離開了家鄉,大家在困苦的環境中從最基層的職務一步一步向上爬,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去...

  • 文章羅卓英將軍與虎山中學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羅乾禮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罗卓英 虎山中学 人物事略 捐资兴学 家乡教育

    羅卓英將軍遺像抗日名將羅卓英將軍(一八九六—一九六一)是一位文武兼資,膺國民政府上將軍銜的高級將領。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在中國最早的軍官學校保定軍校畢業後,先後二度出任虎山中學前身湖山官學校長和爾後的初級中學校長。將軍的興學育才理念,為家鄉大埔教育事業建樹的功績將永垂青史。一九三六年春,時任十八軍軍長的羅卓英將軍告假返鄉,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他多年的興學宿願——創辦中學。回到故鄉後邀請湖寮各界有影響人士商議,明確創建中學的意旨是「造福本邑子弟」,並擇定五虎...

  • 文章江國章先生小傳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2卷 第2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4-04-15
    关键字: 江国章 人物小传 捐资兴学 醴陵农民银行 金融贸易事业

    先生讳国章,字岂涸,世居湖南醴陵北鄕江家村,为县中望族,忠厚传家。父家德公,自幼失怙,勤俭逾恒,置产千顷,捐资兴学,积谷备荒,鄕里德之。母黄太夫人,庄谨慈慧,相敎有方,称于闾里。先生少怀壮志,力志向学,民初负笈醴陵县立中学,嗣入湖南大学攻法科,民国十五年毕业,时値 先总统蒋公誓师北伐之际,先生毅然投效军旅,承办军需后勤业务,策划筹略,严谨应命。民国廿五年先总统 蒋公为储备抗日后勤人才在南京陆大擧办讲习班,先生奉命参与受训,以最优成绩结业。抗日军兴,遂供职

  • 文章劉校長怡曾與山東省立第十五聯合中學(中)為山東省立第十五聯中五十年校慶而寫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6卷 第4期  作者:張象舜 出版时间:1991-03-20
    关键字: 刘怡曾 学校选址 寿光县立初级中学 山东省立第十五联合中学 捐资兴学 战火影响

    村民虽然都以农为业,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植于人们的心目中,人人都认为「要好儿孙是读书」,因之对子女之教育。极为重视,同时对于捐资兴学的事,无不热心支持,我家先人,在我家场院里盖房子,供村塾使用,后来我村与毗邻的王家庄,合力兴办县内唯一的一所私立高级小学,都是这种观念的具体表现。抗战前王家庄与我张家贾庄两村,读大学的有四五人,在教育界与政界服务的,有十多人。这些人与刘校长之尊翁梅村先生及校长本人,都有深厚的交情。所以刘校长要在我村筹办中学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