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手艺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工藝美術大師葉潤周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8卷 第4期  作者:南懷瑾 出版时间:1992-08-01
    关键字: 木雕 艺术 手艺 叶润周

    人生能特立獨行,自求有所成就者,必須天才與力學并具,方有成就。無論文事武功,百工技藝,要皆不外此例。往古文人,謙稱個人作品,常以雕蟲小技爲喻;此皆秉古者社會階級觀點而作此説。殊不知雕刻手工,人人皆可作可學,而由技巧臻於藝術之林,其中實有玄閫,非深邃於道者,固不能達也。竹片木頭,大地普存之微物。刀鑽斤斧,人類常見之工具。然當運用斧斤刀鑽於塊木薄片之間,使之變化成形,寫影如眞,若生物動態,栩栩然狀死如活,憶昔如今,使人視之,揉往古時間於現在,簇十方空間於目前...

  • 文章由春節想到家鄕剪紙藝術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8期  作者:石岑  出版时间:1981-02-01
    关键字: 民俗 手艺 节日 传统文化

    民俗的玩艺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和旧历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旧式的家庭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门板上、纸窗上;甚至畜栏、鸡鸭棚都要贴上一些祈求福禄寿,象征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的剪纸。「谈过年的事,那简直是说不完的。」在北方,春节到了,方方整整的四合房,照例被打扫得乾乾净净,所有的窗棂,照例用白纸裱糊得一片明净,而这片雪白的窗纸,就要家里的巧妇来表现剪纸的手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八宝吉祥、万事如意、连中三元,以至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纷然杂呈

  • 文章豫西洛宁县竹器手艺世代流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李新民 出版时间:1993-04-01
    关键字: 洛宁县 竹器 集市 手艺 竹民

    最深,忆民卅三年日军侵占豫西洛阳、洛宁、嵩县等地,河南大学被迫迁到陕西宝鸡,笔者流浪到西安,狼狈不堪,幸遇鎭中一孙儿晩辈,立刻资助我银圆拾块,斯年暑假在西安,尽情尽性玩乐享受三月,逃亡学生,羨慕万分。经营竹器者之家,手艺技术绝佳而且纯熟,父子亲授,世代相传,笔者于七十九、八十年二次返鄕探亲,目睹十余堂弟均已操作此业,家中竹蓆、竹帘货堆如山,生活改善不少,洛潼公路穿越全村,对经营竹器生意之兴隆颇有帮助。村中集巿之风甚盛,「竹巿」生意首屈一指,凡「竹巿」集日,竹

  • 文章爸爸平凡的一生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27期  作者:吳資江  出版时间:1987-09-01
    关键字: 爸爸 七七事变 手艺 同乡会

    先父福大齐天,竟遇大善人救命免于一死。』先父自那次大难不死的经验,常勉励我们:「生死前世早已注定,要多活一天总有它多活一天的原因的。」先父靠双手做鞋面的手艺,养活一家。从上海到台湾乐此不疲凡逾四十载。从男鞋到女鞋,从高统靴面到小脚奶奶鞋,他总是不厌其烦的配楦,剪纸样。由于精于手艺,故重实践、力行与信义,不善应付、心机与言词。但他有儒将大风,达观而满足,也因为这个个性,使先父在人生许许多多的挫折中「活」过来。民国卅六年,先父三十四岁时与鄕亲同行到台湾来闯天下

  • 文章毛靴筒的溫情歲月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6期  出版时间:2012-11-25
    关键字: 毛靴筒 历史产物 施宝娣 保暖透气 手艺

    转载自武进日报)毛靴筒是一种鞋子,由芦花和稻草扎成,穿上它既保暖又透气,就连不少医生都推荐脚气病人穿着这种鞋子治脚气呢!这种鞋子是武进区郑陆鎭一带的特产,制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五百年前的清朝。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毛靴筒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的产物,已经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几番周折,才找到该鎭唯一至今还在制作毛靴筒的老人——七十七岁的老太太施宝娣。六岁学习制鞋手艺家住郑陆鎭宁河村邹家村民小组

  • 文章紀念嚴老師傅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3期  作者:周雲仙  出版时间:1999-09-01
    关键字: 杨集镇 周老爹餐馆 名厨师 手艺精湛 养老送终

    話說灌雲縣楊集鎮在二十年代,非常繁榮,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前大街有一家周老爹餐館,楊集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專門包辦筵席,筵席等級,分翅席、皮席、參席、鴨席,普通是八碟八菜,好一點是十二碟十二菜,最好的是全席。周老爹餐館的客戶,都是當街的名人政要、富商巨賈、四鄉的地主,生意非常興隆,不論是多少桌,大部份是要到客戶出菜,就是外燴。周老爹餐館生意何以如此興隆?因爲他家用高薪禮聘一位嚴姓的名廚師,年齡不到五十歲,身材高大,四方長臉,濃眉大眼,留著山羊鬍子,頗有派頭...

  • 文章我家的苦經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12期  作者:應雨金 出版时间:1994-12-10
    关键字: 永康 百工之乡 亳塘 家庭手工业 铸锅手艺 土地改革 全民大炼钢

    一、铸锅永康称为「百工之鄕」,做手艺人多,大槪是耕田少,一定要出门谋生才能养家活口。我家住的村庄叫亳塘,这个「亳」字除了用于地名外,没有其他意义,所以有人误为「毫」。亳音播,属亠(音头)部,毫属毛部,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亳字只有我们亳塘人不会读错。亳塘人自然也以做手艺为主,以种田的为副业。通常以「割茅稭」为最多,每年秋冬之交,到外县觅一爿溪滩,长满茅草的溪滩,把这茅草稭割下来,卖到蜡烛工厂做烛芯,只要付给溪滩的所有权人少数几块钱,大槪利市十倍以上,以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