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工具共返回3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走大車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5卷 第1期  作者:錢公來 出版时间:1974-08-01
    关键字: “走大车” 交通工具 传统 习俗

    走大车」一名词,乃山海关外辽西迤带广野平原,农村冬令,趁其暇时,以有用之车马,供县与村鎭,运输粮谷,贩卖杂货的交通工具。这是跑短路的。走长途的不但由此县到彼县,也许由此省到彼省。往返来囘,两三千里,卖货买货,缺货装儎,也许耗上一个月的工夫。所以谓「走大车」。出远门辽西种地人家,附近村庄,都有靑草甸子,牧放散牲口,猪羊驴牛骡马。养散牲口,一为孳生,一为造粪作肥料,一为挑选骡马驾车。春秋用在田里,种庄稼。到冬天拴大车,出远门,走大车,或跑近路,拉脚,赚个

  • 文章一別台北十四年(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85期  作者:方永施  出版时间:1993-07-20
    关键字: 台北 会馆 菜场 交通工具

    今昔之感。我们最后在南昌街居住,现已改为南昌路,当年买菜都到南门菜场去,菜场外面有出售葱油饼店和糕团店,香烛店等,也有小贩推脚踏车,出售辣萝卜和泡菜的,现在菜场已改建为南门市场,我去看时,那买泡菜的老人还在,仍然是推了一辆脚踏车,装着辣萝卜等卖。原有菜场内的摊贩都已安置在市场一楼和二楼,整齐清洁与当年的脏乱,不可同日而语。我看他们每家都货源充足,分门别类,井井有序,开门营业和晚上收业都有固定时间,很合乎现代巿场经营的型态。台北市的交通,最大的改变是交通工具—车辆

  • 文章獨輪車溯源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張明達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独轮车 运输工具 水利工具 改良 治河方略

    扒河治水,运土工具,为何有的地方用肩挑,有的地方用小车推。了解多年,始终未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近来,阅读《治河方略》一书,茅塞顿开。清初,由于社会动乱,水利失修,徐、淮、连地区水灾连年,人民深受其难。当地,黄河夺泗水经徐州夺淮连入海、黄、淮、运河交汇,相互纠缠。康熙帝即位后,(一六六二年),提升了才华超众的安徽巡抚靳辅担任河道总督,靳辅又选用治水专家陈璜为助手,自此,拉开了清代治理黄、淮、运的序幕。由于黄、淮、运河同时治理,工程任务浩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

  • 文章西安交通工具的变迁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87期  作者:馬登崧  出版时间:1993-05-20
    关键字: 西安 交通工具 人力车 汽车

    一、前言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秦、汉、隋、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一千余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古城,也是西至罗马「丝绸之路」的起点。尤其汉、唐之时为盛;当时京都长安,已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素有「西罗马」,「东长安」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大需要;道路交通是「行」的一环,不仅供人行走,也需要交通工具运输。尤其城市中人数众多,必须要你来我往,物资补给,商品运输,送达文书,调动军队,交往外邦等

  • 文章从现代照明工具想到古老的素油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小知 出版时间:1981-03-01
    关键字: 照明工具 素油灯 科技发展

    些描龙绣凤,鲜枝活梗的精致女红,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针做出来的。节省的人家,在没事时候,晚上照明仅用两根灯草(多了会耗油),曾听到这个笑话:「有一家的老头子,省吃减用成了习惯,临断气的时候,儿女都围在身边问有什么遗言吩咐,他些时「廻光返照」神志淸楚,就是不能说话,祗伸出两个手指示意,许多人不明用意何在,很是着急,他最小儿子精明,看见桌子上点的素油灯是两根灯草,急忙去拨开吹熄一支,老头子望到点点头,含着微笑过去了」。蜡烛也是照明工具,因为价钱贵,家常过日子那能拿

  • 文章黃河上的筏子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3期  作者:張尚瀛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黄河筏子 交通工具 筏户禁忌

    起来。由后臀部割开,用利刃慢慢剥至头部为止。必须把肌肉与皮肤剥离,若划破皮肤则作废。以秋冬两季宰杀的牛、羊制成革囊为佳。2.宰剥下来的牛、羊皮胎,仍保持毛在外的形状,灌入适量的温水,放置地面,过一二日,就地用脚踩、踢揉动,三五日后,试毛可脱离时,将毛拔净,便成了原皮胎。3.用拔去毛的牛、羊皮胎,把臀及后腿这半截末梢尾部切割弃之,在其周围以尖刀戳以适当短距离的小孔眼,再以竹竿削成的两头尖竹签,依所戳之圆孔,从中贯穿在一起,用细麻绳在集中点处,以棱形扎结实,使毫不

  • 文章豫北小城武安雜拾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卷 第5期  作者:徐濤 出版时间:1971-05-01
    关键字: 武安 屋墙 经商 交通工具

    不例外。而当地成年男人多结伙赶赴关外,经营绸缎生意,每年赚得盈利,寄返家鄕养活老小。因此,武安的一般生活水准,都相当不错。他们长年在外,却都不曾携眷前往,且每两年半始能返里探亲一次,假期也仅短暂的一两个月时间。因此,平时本地一些婚丧大典,或是较为热闹的场合中,皆是花花绿绿,娘儿们的天下。即令有少数的男人跑腿,也成了陪衬。而这些娘子军唯一来往的交通工具,非华丽的轿车,非伧俗的马驴;乃是淸一色的北方大走骡。瞧吧!每遇上这些盛典时,你若置身路边,定会看到一头头体

  • 文章学习语言的工具——字典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07期  作者:鍾鳴鳳 出版时间:1982-01-02
    关键字: 字典 林语堂 学习工具 新版字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人想学语文,尤其想要学好,精通,字典是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字典是最博学,而且是最有耐性的老师!」胡适博士曾经告诉我们,「少买几亩田,多花两文钱,买部好字典,少丢几次脸。」他又「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买一部好的工具书,买一部好字典,胜过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民国三十八年暑假,我国英文权威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新生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学好英文」。其中要点之一是,想要把英文学好,非翻烂了

  • 文章九江牯嶺挑力兌換劵、代用劵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29期  作者:丁張弓良 出版时间:1987-07-07
    关键字: 交通工具 挑力 兑换券 代用券

    自九江至牯岭,必需先至莲花洞,约廿四华里,再上牯岭又有十六华里,以前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多数是步行或以人工挑力送货,亦因人工便宜,而且可准时将货送到,因此健壮的男士,多以挑力或抬轿(俗称轿夫)为生。虽然无劳工公会组织,都以地区划分界限,管制严格,信用特佳而可靠,不论货物或行李交由各区运输,绝无半点遗失或短少,因此在牯岭的商店、旅馆、酒楼,都依靠这些劳工挑货上牯岭,而这些货当然比其他地区较贵。而各商店为方便付挑力费起见,就印制各种铜元兑换券和代用券,并说

  • 文章射洪剪影(三)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4期  作者:袁守成 出版时间:1972-12-01
    关键字: 四川 盐场 射洪 工具 井神祠

    盐工用的工具就多了!可以找得出记载名目的是:穿井器具有:机、绠、井礧、水竹、大釬、小釬等。汲井水的工具有筒竹、绞篊、车、车床、辘轳、楼架、竹笕等。治坏井的工具有:漕釬、井锯、桶子、锼子、提须、刮筒等。煑盐工具有潢、瓮、楼灶、盐锅、烟筒、灰潢等。还有许多工具,不是老盐工,就叫不出名字来。竹的原料是安县以上运来的,又粗又长。盐锅是重庆一带运来的,又厚又重。远道由船运来的煤炭,由炭仓运到灶房。制成功的盐,由灶房运到盐仓。这些劳力,都是盐工在汲盐水烧盐之外的重头工作

共39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