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季子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与延陵季子(一)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1期  作者:北苑  出版时间:1972-12-15
    关键字: 孔子 延陵 武进

    据说孔周游列国,却未到过吴国,但延陵季子墓碑,相传为孔所书,碑文是篆体,计十字:「呜呼有吴延陵君之墓」,今存在武进的碑,却有两方,但都不是原物,据县志所载,原碑已湮灭,唐开元间刺史某根据原碑拓本重刻,碑存丹阳季庙内,武进所存的两方,其一是在旧大宁鄕申港季子墓,这是宋代崇宁间(西元一一〇二—一一〇六年)知府朱彦摹刻。另一方在城内双桂坊季庙内,则是明代正统八年(西元一四四三年)知府莫愚摹刻,所谓摹刻,想来也是根据拓本重刻,至于所根据的拓本是原碑拓

  • 文章由舜山说到季子墓碑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70期  作者:北苑  出版时间:1974-07-15
    关键字: 舜山 墓碑 吴地 圣过山

    有舜山之名?百思不得其解。舜山之东之北,即属今江阴县境,澄属申港等地,即在此附近,申港有季子冢。这是人所共知的,季子墓碑,相传为孔所书,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不过此碑究否为孔所书,由来争论甚多,各有各的说法。其争论重点,大都在孔曾否到过吴地。笔者为寻求较合情理的答案,也曾查阅有关典籍。近忽然与舜山发生联想。此山或与季子墓碑有关,假如我的联想,尙有几分道理,则可证孔确曾到过吴地,因而也可间接证明十字碑为孔所书。历来争论孔曾否至吴一事,认为孔曾至吴者

  • 文章延陵季子创灯谜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46期  出版时间:2006-02-05
    关键字: 延陵 灯谜 民间活动 起源

    灯谜,是一项源远流长、多趣有益的民间游艺活动。它融彩灯和谜语于一体,在千姿百态的彩灯上寓以包罗万象的谜语,让观众津津乐道、苦思冥想,滋生无限的情趣。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著名的延陵季子在列国纷争之际,出访邻国,为了劝说友邦君王,往往不把本意直说,而借用隐语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创作了灯谜语的雏形——「庾词」(谐隐),「汉魏以来…而君嘲隐,化为谜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常州时,与友人钱济明元宵节观灯,在大庙弄灯市与民同乐,留下了「妙释灯谜

  • 文章抗戰前常熟書畫家略述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6期  作者:李猷  出版时间:1991-05-01
    关键字: 常熟书画家 瀛山 李传笏 王琴生

    多用羊毫。与溥心畬先生以小楷狼毫钩勒树石,正反其道。可见艺术之道,各有所通,未能执一而论。瀛老晚年有几个学生,成就最佳者为屈尙渔,其次金易占、徐迁,还有一位女学生陆怀珠,后嫁金易占,早卒。除尙渔外,怀珠之画,面貌极似乃师,惜早卒耳。民国三十六年,我从天津南返,囘至家鄕,尙在街头遇见瀛老。其时彼年已八十六七矣,画山水者多长寿,其信然耶?又瀛老之兄字冠山,为收藏碑拓专家。冠山的儿叫怡仲,久居湖北,曾学戏于朱素云,雉尾小生,为江南独步。二、季子季子陶,名厚镕

  • 文章故鄉固始(續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4卷 第1期  作者:絮清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四季 穿衣 帽子 妇工

    乙、衣河南地处中原,四分明,单、夹、棉、皮,必须依时更换,只有二、八月,才能乱穿衣,而谚有「春煴秋冻」,谓不可喜新厌旧,赶换衣着,容易生病,又有:「要得安:多受饥,少受寒」的保健格言,实为经验之谈,应予遵守,而「光棍爱穿夹,冻得支著牙」,则讥死要面活受罪了。衣的功能随时代演进,已不仅为御寒防暑,而变成个人形象与家境表征,固始人且有「爱穿」之誉,但以布衣为主,绫罗绸缎,纱葛夏布,呢绒毛皮,皆来自外地,自非富家莫办,无其财力,穿着过分。反被人讥笑为

  • 文章札研究(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55期  作者:吳之光  出版时间:2007-01-31
    关键字: 十字碑 孔子 考证 线索

    关于十字碑,有不少人认为是孔札所题。其实是为墓葬所题。《礼记·檀弓篇》记载:『延季子适齐,于其返也,其长死,葬于嬴博之间,十字。据传是孔子季子,吴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十五公里,有札长墓,前有石铭,题『鸣呼!有吴延陵加之葬』十字。据传是孔留下的唯一手迹。该题字在唐内府藏有眞迹摹本。宋崇宁元年(一一〇二),朱彦知常州,重刻江江阳墓旁季子祠中,俗称「十字碑」。碑高七尺寸,宽三尺

  • 文章最好的水果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14期  出版时间:1986-08-01
    关键字: 夏季水果 荔枝 李子 桃子

    炎夏之际如遇出汗多、口干舌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中暑等情况时,可任意吃些香瓜,效果都相当不错。但,又因瓜甜性寒,不宜多吃,如脾胃虚寒、腹泻者千万不可食,有吐血、咳血者亦不宜食。腰围丰满,下腹突出和驼背体型的人,都可吃瓜类水果,但应视本身的身体状况如何来决定量的多寡,适量吸收瓜的水分和营养。暖胃不宜多食 荔枝歌诵荔枝最有名的诗,要算是李白的:「一骑红尘妃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的名人爱荔枝最有名的要属杨贵妃和苏轼了,苏轼还有过一次吃三百粒荔枝的经验

  • 文章承繼傳統 勇於創新——余紀忠先生是中國文人在台灣辦報的獨特典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24期  作者:徐佳士  出版时间:1995-10-15
    关键字: 余纪忠 创刊 张季鸾 电子媒体 印刷媒体

    梁启超先生属于体制内的改革派,时报这些年来也是一直站在中道改革的立场,主张改革开放,对现状有严格的批评,但尊重国家的现有体制。第二位与余先生有着共通特色的报人,则是大公报的张鸾先生。张先生的贡献在于对新闻专业的执著和理想,在「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原则下,他办报纸的精神是完全符合有所不为的专业伦理。我认为他是「博脑佛心」(professional)有所为的实践者。余纪忠先生在倡导改革之际,对于专业精神也十分注重。在他薰陶下的文化工作

  • 文章无锡现代女才兰 著中国民间艺术的今昔 由名记者成为戏剧专家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6期  出版时间:1972-10-20
    关键字: 现代女才子 中国民间艺术 图书广告

    本会监事汪祎成鄕长,是我国司法界的耆宿,民事法、国际法的权威,所有著作,被各大专院校采用为敎科书,执敎台大、东吴等校,桃李满天下,上次台湾省政府改组时,有好多位靑年才俊被任为厅长,都是汪鄕长的得意门生,他的夫人汪葛华女士,是宁波的望族,擅长文学,有才女之称,相夫敎,善尽责职,她的女,都完成了高等敎育,为我同鄕及她的亲友中最崇敬的贤妻良母,汪公干一先生擅长法学任职台湾省政府。三小姐兰小姐,是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新闻采访科的高材生,毕业后任职大华晚报记者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