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名称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武进历史名称沿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5期  作者:伯元  出版时间:1972-06-15
    关键字: 武进 历史名称 沿革

    武进最早的名称,见于史册者,称延陵,也叫做延,春秋时代是吴公子季扎的采邑。在此之前,有无其他名称,尙无可考。据武进阳湖合志卷一古迹由淹城下之小注云此系古奄君地。钱名山先生曾列擧历史文献予以考证,说明淹城确为古奄国的国都。按奄是周初东方大国,建国在西周之前。曾与淮夷联合反周。武进南门外的淹城是古奄君地,是则武进在周初属奄,或者武进在周初便称奄也未必不可。然此说未能成为定论,迄今一般人仍认为古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其实此说也有问题)因此我们只好暂时存疑。其后越

  • 文章從「沉鄡陽、浮都昌」説來……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邵天柱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鄱阳湖 鄥阳 历史传说 历史缘起 历史名称

    的形象和幻想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众所周知,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只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借助幼稚的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因而,这个「沉鄡阳、浮都昌」的神话,尽管是那般的活灵活现,多姿多彩,驰聘着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却终究只是一个由千百万芸芸众生编织的绮丽的困惑……但是,淳朴憨厚的都昌人,却祖祖辈辈笃信这是一个眞眞实实的故事,不肯有丝毫亵渎。当拉开一道道深沉的历史帷幕,人们惊奇地发现,「沉鄡

  • 文章林洋港为历史名称正名「闽南人即是河洛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8期  作者:逸民 出版时间:1979-08-25
    关键字: 林洋港 闽南人 河洛人 历史名称 名称渊源

    台湾省政府主席林洋港于七月二十七日在省训团向受训学员演讲时,为「闽南人」的历史名称正名。台湾的闽南人常在言谈中自称为「福佬人」,意思是来自福建的人,但经考据之后,所谓「福佬人」就是「河洛人」,河洛在河南省,因此,台湾的闽南人,自然是中原人士。然而,有极少数的别有居心之徒,为了进行所谓「台独」,除一再宣称台湾人不是大陆人之外,并说台湾人受大陆人的压迫,在政治上未能享受平等的地位。对于「台独份子」的宣传伎俩,凡是对政治关心的人,已是耳熟能详,他们的目的

  • 文章端午节名称种种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5期  作者:馬雲斌 出版时间:2001-08-01
    关键字: 端午节 名称 历史民俗

    浮梁 马云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名称很多,端五、五与午同音,又称『端午』、端阳,午为阳辰,故亦称『端阳』。五月节或午节,农历五月,千支纪中为午月,故又有此两种名称,以此类推,又有称做『重五节』或『重午节』。菖节或蒲节,因为民俗将菖蒲、艾叶悬挂于门墙以驱邪魔,故有『菖节』『蒲节』之称。夏节,这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奉行阳历年为春节,端午节为夏节,沿用至今。唐宋时因这一天恰逢夏至之后,正午时骄阳正在中天,称『中天节』,道教中亦有『地腊节』之称。中国大陆北京则有五月

  • 文章常州名称历史变迁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44期  出版时间:2005-11-30
    关键字: 常州 名称 历史变迁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

    常州见诸于史书的第一个名字是叫「延陵」,以后又先后被称作毗陵、毗坛、晋陵、常州、武进等。二五〇〇多年来,常州一直被作为县、尉、郡、州、路、府署所在地。延陵—这是在春秋时(公元前五四七年),因季札被封于延陵而得名。延陵邑在地域上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称相继沿用了三四五年。毗陵—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〇二年),改延陵为毗陵,其名称相继沿用了五〇六年。其间,在新莽始建国元年(九年),曾改毗陵为毗坛,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五年)又

  • 文章清源山閩海蓬萊第一山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6  作者:鄭敏雅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清源山 名称由来 历史文化 风景秀丽

    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夜光显发,灵异显圣,故名灵山。二、历史文化名山淸源山以自然风光秀丽而著名,是荟萃了儒、道、佛、摩尼、伊斯兰等宗教文化于一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淸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中兴于唐,鼎盛于宋、元,经过历代开发,至今留下大量文物古蹟,石雕造像、石构建筑、摩崖石刻、宗教寺观,九日山祈风碑刻、贤人、名僧活动,著名高僧弘一法师墓塔、舍利塔、墨宝、遗像以及藻井结构的石构建筑艺术,石雕石刻精湛技术等瑰宝。素称「无石不刻字

  • 文章蔡甸区历史溯源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4期  作者:道平  出版时间:1997-07-10
    关键字: 湖北蔡甸 历史溯源 名称变化

    蔡甸区的前身汉阳县,从公元六〇六(隋大业二年)置县,到一九九二年撤销,已有一三八六年历史。从境内永安鎭的陈址墩、军山鎭的尸骨台、索合鎭的鲢鱼台、新农鎭的熊家岭、黄陵鎭的诸葛城等处发掘出土的商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遗址,战国时代墓群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群在这块土地上居住,进行渔猎垦殖,生息繁衍。溯源流于始末,记区划之变迁,蔡甸地区(原汉阳县),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天下,属南郡。西汉时,北部

  • 文章廬山得名眾説紛紜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3期  作者:崔若林 出版时间:2013-11-15
    关键字: 庐山 名称由来 神话传说 历史资料

    现今安徽省的合肥、六安一带,在古代曾经有一个庐子国。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楚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聚落发展为城邑,经济文化随着大江南北的开发,也逐渐发展,人口也日益增多。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经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郡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还有庐岭水、庐江、庐源水、庐陵郡等,都在庐邑范围或在其周围地区,都同它具有历史的渊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它的发展趋势,总的是自北而南,逐步广被华厦,庐邑名称逐步向南推广

  • 文章故都南京簡史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4期  作者:左斌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南京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交通便捷

    南京古属禹贡扬州之地,战国时代属楚,楚威王见此处有王气,遂埋金予以镇压,称「金陵邑」。三国时代,孙权在南京建都,筑石头城,时称「建业」,是南京作国都创始。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都在这里建都,称「建康」。隋唐时代,先后改称「蒋州」「丹阳郡」「金陵」「白下」「江宁」及「金陵府」,南唐在这里建都,改名「江宁府」。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于洪武元年定都南京,称「应天府」。明成祖迁都燕京,改应天府为南京,此即南京名称之由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乃扩大城垣,东达钟山

  • 文章鄕里掌故 板浦「迎壁巷」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方一清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板浦迎壁巷 名称由来 历史典故 民间传说

    板浦西南隅有一条巷叫「迎壁巷」,但巷中并无迎壁。然何以名曰「迎壁巷」?盖此处有一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也。前淸,有一自安徽迁此之方姓人家,落户于今迎壁巷。后来方家出一京官,于是将宅院扩建,并于宅前建一大型迎壁,迎壁与大门间,用四方石块铺宽阔的甬道,史称「方大迎壁」。后来,方家衰落,宅院、迎壁均已不存,但迄今仍沿用旧名,使得该巷成为没有「迎壁」的「迎壁巷」。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