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驳蚀,然后纤麈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心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麈埃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毋以为难而疑之也。」⑵阳明先生三十七岁悟格物致知之旨,三十八岁倡知行合一之论:初,先生谪居贵阳龙场,备遭疾病夷狄患难之厄。「尝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一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踊,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
-
总统 蒋公对于中国政治哲学及伦理哲学,有深邃的认识,所以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与其立身治事之道,完全是一贯的。浙西是姚江学说的故鄕,四百年来,流风所被,余韵尙存。 蒋公自言十八歳时,就喜欢读王阳明的传习录,阐明致良知的道理,所以最初很得益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心得。后来追随 国父,服膺三民主义,从事革命事业,更实践知难行易的学说。中华文化有一个正铳的道德和政治思想——王道将公认为中华文化有一个正统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就是所谓以德行仁的王道。所以在其自述硏究
-
千古殷鉴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哲理,却因学理气味较重,不能不力求精简并予通俗化。惟其如此,不免使若干观众有为阳明先生抱屈之处。今日国家处境艰难,而社会间浮谈谬论不一而足;欲救当今之病,十分需要发扬阳明践履笃实、力行不懈的精神。个人乃不揣愚陋,想于观剧后略谈阳明先生其人及其哲理的本源去脉。志在圣贤事业阳明一生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他曾为叩问养生之道,竟然误了婚礼吉期;为了精硏格物之学,乃与朋友格庭前竹子,格了七日七夜,废寝忘食,而弄出病来;曾疏谏刘瑾
-
说明求知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二、行易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又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所谓「为」就是行的意思。又说:「夫人岂有不胜为患哉,弗为也。」「行之而不著焉,习之而不察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可见孟子也认为行才是容易的。㈣知难行易学说与王阳明学说之异同王阳明根据陆象山「心即理」之观点,发明「知行合一」学说,为的是纠正知行的支离,以达到「坐言起行」「即知即行」的目的。其动机在「勉人为行」,未可厚非。不过王阳明所谓「知」是狭义
-
总统蒋公对于中国政治哲学及伦理哲学,有深邃的认识,所以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与其立身治事之道,完全是一贯的。浙西是姚江学说的故鄕,四百年来,流风所被,余韵尙存。蒋公自言十八岁时,就喜欢读王阳明的传习录,阐明致良知的道理,所以最初很得益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的心传。后来追随 国父,服膺三民主义,从事革命事业,更实践知难行易的学说。中华文化有一个正统的道德和政治思想—王道蒋公认为中华文化有一个正统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就是所谓以德行仁的王道。所以在其自述硏究革命哲学
-
的亮节高风。五、知行合一 艺坛宗师佛公硏习国画六法垂数十年,据他自述学画的经过:「从八岁起学没骨花鸟……二十岁左右,习山水人物及仕女……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于遍临名蹟之后,深体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旨,竹杖芒鞋,周览海内名山胜水,渐脱出古人束缚,专写天下眞山水,可以说「外师造化」阶段。四十岁以后寄心禅悦,始由精神上的「大自在」发而为艺术上的,不拘形似。」由佛公这段话,和他分析自己的画风所说:「在民国廿五年以前为以古为师阶段,廿五年至卅九年是以自然为师阶段,卅九
-
但他不为困境所忧,潜心悟道,进行心学的硏讨。经过长期的磨难、酝酿、总结,创立了以「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他注重人格的价値,追求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意识的独立,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启蒙哲学。他以自己的淸醒去唤醒人们,指明社会的危机意识,是近五百年来思想变革的先驱。这对当时敏感的政治权贵们来说,是极难容忍的。政治权贵们只希望在自我欺骗和互相欺骗中寻找慰藉。故此,王阳明只能是一位孤独者,只能寂寞地走完他的一生。尽管王阳明是一位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