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面馆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重慶「上三步、下三步」的故事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4期  作者:張鏞 出版时间:1972-02-01
    关键字: 重庆 街道 豆腐铺 历史沿革

    上三步、下三步」,并非重庆某一条街的街名或地名,而是那一条街的特殊情形而已。这一特殊情形,若不是年老的重庆土生人,可能也不知道。那时重庆的儿童,也常在口中的唱「上三步、下三步,中间有间豆腐舖」。民国初年,重庆城区街很窄,各条街都是石板路,但在重庆城区中心街道,路都是平坦的,只有小十字街前段,(即抗战时期小十字街曲园餐厅和对心心咖啡舘)这一段路要略为高些,路人走到此处,必须上三步石梯,再走数十步,又下三步石梯,这「上三步下三步」之间,两各有

  • 文章家鄕的外鄕人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59期  作者:於世達  出版时间:2007-09-30
    关键字: 故乡 外乡人 逃荒客 补碗匠

    强索,为了活命,豁出去了。一大群人——男的肩挑箩筐(里是他们的家私和孩子),女的背负包袱,上得村来,摆开阵势,先来一段凤阳花鼓,然后与村长谈判,要粮若干担。村长不敢怠慢,先关照各家大锅煮饭,供他们饱餐一顿,然后再各家摊派米粮,打发他们上路。提起湖北佬,鄕下人的印象只有小面馆,城市到鄕鎭都有,没有店号与招牌,「湖北佬」三字就是招牌。为什么湖北佬专开面馆,据说他们都是「哥老会」成员,面馆是他们的联络站,确否待考。跟着祖父上街,常会带我去湖北佬馆里吃碗「大肉

  • 文章常熟名人館前言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7期  出版时间:1994-02-01
    关键字: 常熟名人 馆内前言 《前言》 代表人物 直面贤哲

    按:走进常熟名人展示厅的大门,迎就可看到一座大玻璃架,上用大字写着一篇《前言》,値得一读,全文如下:常熟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列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商周以来,才俊辈出,建树卓越。春秋,言偃北学孔门,以文学着,后有「南方夫子」之尊称。科举时代,文武魁首累世不绝。自唐至清,出进士四百八十三人,其中状元八人,榜眼四人,探花五人。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吾邑代有巨匠,流派纷呈,风起云涌。著者如冠于「元四家」之大画家黄公望

  • 文章陝西村風光宜人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7期  作者:蔡天來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陕西村文物馆 蒋公铜像 于右任铜像 马信 乌面将军庙

    位于彰化县秀水鄕有一村叫陕西村,风景宜人,每日游客如织,村内有塑造 国父铜像、先总统蒋公铜像及于故院长右任铜像,还有庄严宏伟的文物舘,系三楼建筑物,一楼为乌将军庙,二楼为文物舘,三楼为松林图书舘,还有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等,非但游览的好去处,甚至带给我们深深了解台湾人均来自大陆的历史意义。陕西村系陕西人蕃衍在台湾的「根」,在陕西村之墓碑雕刻着银同二字,实为临潼,上所刻之籍贯,就是铁证。陕西村的乌将军庙,神尊系名叫马信,系陕西人氏,顺治十三年任台州协鎭

  • 文章乙酉春節棗陽聞見錄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3期  作者:姜道章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春节习俗见闻 返乡省亲 乡村变迁 乘车三路线 沼气利用 街道扩张 城市化建设 封车过节 垃圾处理 酸浆 赠书图书馆

    我是海外回国探亲的枣阳人,他才答应我拍摄。有两种酸浆,普通酸浆每碗人民币六元,牛肉酸浆每碗八元,一般饭量的人可以吃饱,普通酸浆在枣阳每碗只要人民币两元,可见枣阳与武汉的物价相差很大,当然新加坡美食城在各方比枣阳卖酸浆的馆子要好多了。我的大外甥女叫了一碗兰州拉,价钱是人民币八元,味道也不错。十、枣阳市图书二月四日日参观枣阳市图书,我赠送给枣阳市图书三种我的著作,《历史地理学》、《地图学》、《初等统计学》各一部。据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枣阳市图书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