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考古共返回18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热门人物·冷门学问李济与考古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0期  作者:胡有瑞  出版时间:1974-01-10
    关键字: 考古学 李济

    编者按、考古学权威李济敎授,湖北钟祥人,本年由台大退休,记者胡有瑞君所写的这一篇特写,把李先生刻划得淸雅古朴,成为一个典型的学人,也成了一个风格高标的湖北人物,特转刋于湖北文献,以示湖北人物之特出。古所谓淡泊宁静,于此益足征信也。

  • 文章専载 古代邊境的發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1期  作者:英·斯坦因  出版时间:1982-07-01
    关键字: 考古 木简 敦煌沙漠 旅行

    录自英人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版)第116页至125页)一九〇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我在磨朗发掘完毕,将所得古物安全装箱以后,开始长途的沙漠旅行,经过可怕的罗布淖尔沼向中国本部同甘肃西境的敦煌前进。马哥孛罗之「通过罗布沙漠」也是取同样的道路。马哥孛罗之前六世纪有一伟大并不相下而为虔诚的香客玄奘法师,在西域漫游了多少年,于是满载佛敎遗物以及经典,也从此道反复故国。这条碛路在罗布淖尔之南延长到三百八十哩,虽然赶不上古楼兰那一道的重要与直截,历代以来一定

  • 文章九連墩戰國楚墓竹簡之謎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2期  作者:姜安憲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九连墩楚墓 考古发掘 竹简 考古研究

    枣阳文献》二十一期刊发拙作〈九连墩战国楚墓文物追踪〉(上)。(下)文部份提到2号墓发掘的竹简一、一〇〇余枝,要经过化学溶液处理,三年后才能解读其文字。现据湖北省文物局近期制作的电视文物考古片《见证》(已在中视播出),补叙如下:九连墩楚墓中的竹简共一、三〇〇枝,经过化学溶液浸泡还原处理后,专家们发现每枝竹简的背面都绘有清晰图案,十分精美,犹如一部精装巨著,但翻看它的正面,千余枝竹简竟没有书写一个字,是一部「无字书」。这使考古工作者疑惑不解,过去所有墓葬

  • 文章考古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期  作者:陳仲玉 出版时间:1980-01-25
    关键字: 安阳殷墟考古 傅斯年 甲骨文 李济 考古学

    这不是一个公定的节日,只是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考古组同仁们为了纪念民国十七年十月十三日破土开掘河南省安阳县殷虚,在每年的这一天定期聚会,我们私自称它为「考古节」。安阳殷虚的发掘在学术界是一次壮擧。这遗址的开掘也为中国考古学史揭开了新的一幕。这一日子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有它深远的背景。这话要分以下的几方面来说。就广义的考古学来说,在中国本有一段传统的历史。它的萌芽可推溯到汉代,而眞正成为一学门的开始,至少可以推早到宋代。如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一书,其所

  • 文章大秦景教碑的發現與考釋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21期  作者:于徵  出版时间:1975-04-15
    关键字: 景教碑 考古 历史研究

    「大秦景景敎流行中國碑」自從晩明天啓三年(一六二一)出土以後,便喧傳於全世界,是我國無數金石中最能引起全世界人士興趣的一種。從出土到現在三百數十年間,曾有不少的學者加以硏究、考證、翻譯、辯論。最早的如明朝李之藻、陽瑪諾起,直到後來的馮承鈞、佐好伯郞止,曾發表了無數的論述文章,名考據家如顧亭林、王昶、錢竹汀、杭世駿、魏源以至近人錢念劬(恂)等都有所論述。歐美諸國學者也很努力,從一六二五年金尼閣的拉丁文譯本出版起,到一九三九年富士德的英譯本出版時止,用西文檢...

  • 文章萬卷書之出處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9卷 第2期  作者:夢橋 出版时间:1993-09-20
    关键字: 岩石 “万卷书“ 考古

    臨朐縣境東北堯山東麓,有一山溪名解家河,此河之兩岸岩石爲水成岩,其質不堅,層層如夾心酥。在水中者取出,趁其濕,用指甲或刀片,順石之層縫分開,便發現有蟲、魚、樹葉之各種痕跡。但經風吹石乾,則碎裂不成片矣。余童年時曾跟隨老師遠足該處,並檢取多片帶回,陳列案頭把玩,可惜至一、二日後,卽風化矣。(附註:余村桲林,距解家河行程僅六華里)據地質學家云:此種岩石,世界不多見,在中國亦罕有,而臺灣省基隆市和平島一處觀光聖地名爲「千叠浮」者,其巖石高聳,重重叠叠如萬卷書形...

  • 文章淺議「明修職郎張和墓志銘」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0期  作者:張豫光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墓志铭 明代 修职郎 考古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下午,縣境天場鄕蔣墩村農民張俊成在承包地上翻土,發現一座明墓,棺屍俱腐,也無殉葬物,祇在離地面約兩米深處挖出明修職郞張和墓碑一方(墓志銘)。按我國古禮「立碑宮廟以石,窆窆用木」,非石而亦稱碑的,是假借稱謂。古碑有三用,「宮中之碑,廟中之碑,墓所之碑,秦朝叫刻石」,漢以後凡刻石都叫碑,不受三用限制了。碑上所刻之文曰碑志,大都爲記功德而作的,其置放於墓者稱墓碑或稱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爲之神道碑;置於幽壙的稱墓志,是記死者生前功德的文字,...

  • 文章西安碑林禇書拓本兼談洛陽石經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王世成  出版时间:1987-01-25
    关键字: 碑林 文物 洛阳经 考古

    山东省立图书馆却之。及大陆河山,逐次沦陷,李氏尽斥身外之长物,携石来台,杂袭而藏之。有十余年之久,至五十二年间,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博学馆,国外美日考古机关,古董商贩,亟欲得之,均未克实现,比者以先有捐赠成约之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氏已归道山,李氏亦年届古稀囘籍捐献之决心动摇,历史博物馆包馆长浼立法委员前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氏说项,终得李氏首肯,以有値赠予方式赠藏于历史博物馆。因此知道文物对文化影响力甚大,最足代表其民族之知识,岂不彰彰明甚,本文所引民国五十五年十一月

  • 文章從長安古跡得到的啓示與困惑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李靜  出版时间:1987-01-25
    关键字: 名胜古迹 长安 史料考古

    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的啓示長安東區古蹟新豐,位於臨潼縣城東北,原是唐朝新豐縣制的所在地,現爲臨潼縣的新豐鎭。二千多年前,劉邦擊敗項羽,獲得天下建都長安,爲思念家鄕,聽聞鄕音,乃遷泗上豐,沛父老於此,同時也是項羽入關滅秦的屯兵之地。史記上說:「當項羽陳兵新豐、鴻門,卽西屠咸陽殺公子嬰,火燒秦宮,三月不熄」。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寫的新豐折臂翁長詩,就是以新豐一個折臂的老人口述,描寫唐朝天寳年間,靑年人過慣了太平盛世,無憂無愁的安適富足生活,而對戰爭的恐怖,一聽說政...

  • 文章我國漢代瓦當文與塼文藝術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1期  出版时间:1985-11-15
    关键字: 史料考古 瓦当 历史

    砖、瓦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建筑材料,系瓦质的建筑材料,由于土质和燃烧程度的关系,中国的砖瓦大都是灰黑色。由于我国先人在砖、瓦上作了许多花纹、图案与文字,使得我国的砖瓦不但在建筑史上、书法史上、绘画史上,以及风俗史上的资料,都有其硏究的价値。据考古学者的硏究,砖比瓦类的使用要晚些,直到在战国时代的遗址中才发现砖的使用,至止汉代,从许多遗物中证明它曾广泛地被使用于墓室建筑之用,前汉的文献中把砖称为「瓴甓」,也有人写成「令甓」或「令壁」、「令辟」、「灵壁」。最古

共187条记录 1/1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