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童谣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随话甘肃童谣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62、63期  作者:陳仰賢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甘肃童谣 乡土文化 童谣举例 童谣注释

    、壁蝨(臭虫)、伙计(雇用的工人)。(二)「二月二狼儿子,三月三引出山,四月四引到羊群里试一试,五月五生疮了,六月六死光了,七月七大狼的眼睛哭瞎了。」(注释):1.这首童谣是以狼为题材,并以浅简的句子,把狼的生长过程告诉儿童,以期加深儿童的认识。狼在西北高原地带尤其人烟稀少的地方,常能看到成群的狼只的活动,狼不但是羊只的最大威胁,而且其他牲畜及人类,同样受其威胁。2.狼的繁殖交配期,概在秋末冬初之间,在发青期间的情形与狗相同,雄狼也是成群争夺交配权,到来

  • 文章也谈俚语与童谣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3卷 第7期  作者:山陰生 出版时间:1981-07-06
    关键字: 故乡 俚语 童谣 语言 发音 释义

    时钟已过午夜十二时,拿出同鄕会寄来的浙江月刊来看看,见王在中先生写的一篇「富阳的俚语与童谣」,很有鄕土情感,而且多与我绍与相同,我记得在军校时有一位同学名叫羊聚雄的富阳人,同我很好,但不知现在何处?浙江的方言,王先生说是最多最复杂,的确不错,而他讲的义乌人说话诸曁人听不懂,温州人说话天台人听不懂,这还是较大的譬方(譬如)我是绍兴人,记得我住的地方离诸曁地界不过三华里(三千公尺)而说话(口音)完全不一样,有的翻一座山岭,岭南岭北的口音就不同,绝不是过甚其词

  • 文章祝传钺福州童谣的硏究

    来源期刊:《闽聲》 第3期  出版时间:1966-09-01
    关键字: 童谣 俗文学 唱歌 读书

    普遍傅诵,究竟创自何时,作者为谁,是无从稽考的。这与孔予当时所采集的诗,完全是一样的。回忆我年幼的时候,先母闲来无事,每于灯下花间,或我临睡之时,总是以她的传统敎育方法,把传诵已久的福州童谣,敎我唱和。我时尚幼,虽不懂他的内容、情节,也还能她唱我和,熟诵不忘。后来我进了师范学校,那时才懂得「童谣」是一种「乡土敎材」,用「鄕土敎材」来敎育儿童,是很有效果的。到了我对于文学稍有修养的时候,更觉得有不少「童谣」,却是大好文章,与一般文学,是有同样的价値。这应该使其

  • 文章山歌与童谣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3卷 第4期  作者:李少陵  出版时间:1975-10-15
    关键字: 李少陵 中国文学 山歌 童谣

    成人所歌之谣,多少带了某种作用。如「千里草,何靑靑;十日上,不得生」。反董卓也。「灶下养,中郞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嘲更始也。只有童谣,是小孩子们练习口才的工具,轻松、活泼、趣味、简单,无美不备。有些有意义,有些无意义,因为有韵脚,最为顺口,故儿童乐而习之,亦教育儿童们一种最好的补充教材。孩子们在三四岁时,骑在大人腿子上,一面打「撩撩」,一面唱童谣,使一个沉静的家庭,突然增加了不少的生气。天伦之乐,当以此为第一义:一、撩,撩,撩,撩起儿子检柴

  • 文章萍乡民间童谣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3期  作者:陳文麟 出版时间:2008-11-01
    关键字: 江西萍乡 民间童谣 社会风貌 童真童趣

    有位伟人说过,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窃以为,越是富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文化,就越具有其民族性。难道不是吗?我在老家江西萍乡,从咿呀学语开始,便由大人带着学唱过一些当地民间童谣。它们烙印在自己脑海里,至今仍抹不掉。这些充满著童真童趣的民间童谣,不但引人入胜,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凸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数十年后的今天,通过回忆,把它们挖掘整理出来,记录在案,以备存档,也许是一件不无意义的事情罢!(一)打叉叉(拍掌),交(换)饼吃。交

  • 文章客家童谣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客家人 民俗文化 童谣 教育意义

    客家人多住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发展经济极为艰难,故历来总是目标向外,造就儿女走出贫困的山门,从牙牙学语的婴幼时期,便不忘灌输各类童谣,以启迪他们的思维,打下立志创业的基础,也是儿童练习口才的工具,轻松、活泼、趣味、简单,无美不备,只要小时唸熟,到老不忘。客家人爱儿女,但不溺爱。他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教习孩子知书识理。使之从小养成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具有尊老爱幼、忠厚朴实的优良传统美德,所谓「望子成龙」,父母总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及长,卖屎缸

  • 文章丰城民谣童谣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0期  作者:高龍輝 出版时间:2010-08-01
    关键字: 丰城市 民谣 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谣选集

    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地方民间创作的民谣、童谣,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大众文化的组成内容,具有其民族性。我在参与编写丰城巿志,参与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撰稿时,跟随主编老师收集了许多民间创作的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已列入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选部分上刊存档,以向读者。(甲)民谣(一)邓子龙,是英雄,头白须白去征东。脑袋留在日本国,中朝人民颂丰功①。注①:明朝爱国将领邓子龙,六十七岁奉皇命援朝抗日,牺牲在朝鲜南海战舰中,赢得了抗日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