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煤矿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追念豐縣第一位留美學生謝季綱先生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4期  作者:趙靖東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谢季纲 淮南煤矿 人物生平 留美

    学位后,在福特汽车公司总厂实习二年,始于民国二十年夏归国,先后任「国立东北大学」、「私立南开大学」敎授。二十三年转任「中央建设委员会安徽淮南煤矿」采矿课课长。抗战期间,历任「江西萍鄕煤矿局」、「广西桂平矿务局」正工程师及「云南个旧老厂锡矿」正工程师兼矿长。抗战胜利后,先生奉派为「淮南煤矿曁铁路接收委员会」主任兼督导处处长,主持淮南矿接收大计,诸如厘订复员后五年计划,对矿、路员工复员、及投降后日本员工眷属与日军安抚遣返工作,以计划周详,深获员工敬佩,尤使日人

  • 文章客家子弟滿湘南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2期  作者:林澹如 出版时间:1987-10-01
    关键字: 曾养甫 湘南煤矿局 教育学生 交通建设 客家子弟

    读「曾养甫先生传」,有「民国二十五年返粤之初,创办湘南煤矿局,开采资兴煤矿」的记载。养甫先生眼光远大,早知对日抗战,海岸必被封锁,后方所需一切能源,材料,必须自力更生,以求自给自足,故力排翁文灏之阻挠,开采湘南煤矿。是以抗战期间,粤汉、湘桂两铁路,能照常有燃煤为动力,发挥运输功能。湘南煤矿局所开采者,除资兴矿外,尙有杨梅山煤矿,以规模而论,杨梅山比资兴大,产量亦杨梅山多,(约较资兴多四五倍),且杨梅山矿区离粤汉铁路较近,且可直接运至火车站,运输成本也较轻

  • 文章立法委員蕭洒雅齋先生事畧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6期  作者:治喪會 出版时间:1981-06-25
    关键字: 萧洒 焦作煤矿 董事长 河南省 立法委员 生平家史 许昌

    黄埔同学会抚䘏委员会干事。民国十九年入高级军官班受训,是年春兰封之役,奉命任教导第一师军官队队长,此役腿部受伤。十一月受任河南省保安副处长,时流匪为患,有人以民问土寨,常为匪所盘据,围剿不易,主张铲平土寨。先生认为土寨为民问自衞之屛障,力排此议。河南全省不计其数之寨堡,遂得以保全。二十年四月任河南省党部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河南民国日报社长。二十一年三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河南省代表。二十三年当选焦作中原煤矿公司董事长。裁员减薪,大加整顿

  • 文章周樹聲先生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7期  作者:何志浩 出版时间:1981-07-30
    关键字: 周树声 博学多才 生平家世 焦作 中原煤矿 医学讲座 《健康月刊》

    中外相安,进而相互合作,其胆识与腕力甚可钦也。斯时焦作工学院董事会中多当代名流,目睹先生艰苦奋斗情形,深表钦佩,爰聘先生为院长,嗣一度改为大学,先生任校长。焦作中原煤矿公司为华北著名大矿,乃中央资源委员会与河南省政府及民股所合组,与英国福公司联合经营,组织复杂,主其事者必须先经各方面之同意。先生以勋绩物望而得人和,先后被选为董事长,又在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最困难时期兼代总经理,渡过难关。迨蒋委员长特派大员到矿接收整理时,奉中央指定先生为中方代表,与中央特派员

  • 文章(肆、故里風采)江北水鄉 運河古城-棗莊

    来源期刊:《山東同鄉會會刊》 第12期  出版时间:2010-02-01
    关键字: 运河枣庄 数字历史文化 先贤辈出 四最公园 水乡文化 最早三大煤矿之一 诚信热情世界交流

    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二万亩"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等。记录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将这些美景一一串起,造就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鲁南文化为根,滚滚运河为脉,枣庄盛景美不胜收!四、特色经济枣庄经济厚积薄发,充满活力。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三大煤矿之一的枣庄,因煤而兴,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今天,睿智的枣庄人围绕资源统筹规划,着力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建立了国家级煤化工研发中心。如今,已成为山东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

  • 文章七十年的回憶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8期  作者:秦慧伽 出版时间:1981-08-30
    关键字: 七十年 生平家世 童年经历 求学生涯 教书育人 山东大学 创办事业 杭州电厂 长兴煤矿 云南锡业公司 为人处世 养生之道

    无线电器材,又创办了无线电机制造厂,使能自给自足。后来又办无锡戚墅堰电厂和杭州电厂。因为动力厂主要燃料的煤。前后又办了浙江长兴煤矿,安徽淮南煤矿。修筑二百三十六公里的淮南铁路,以利运煤。在水利方面就由水利专家硏讨导淮治黄的具体方案。我在建委会十年由处长担任到秘书长。主要工作是协助静江先生对于电矿事业的整理和开创。那时国府初建,财政支绌。后来剿共军兴,军费浩大,所以建设经费,没有丝毫预算。全靠静江先生以个人信用,向银行界筹借一点款项。我们就在这极艰窘情况之下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