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剧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十月庆典汉剧演出前言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3期  作者:良厂  出版时间:1969-10-10
    关键字: 汉剧 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运动现已掀起高潮,湖北省旅台人士曾因响应此一大擧并庆祝 张怀老九秩嵩庆特别演出了鄕土晚会一场,汉剧也以「兴汉图」膺首度上演;且因而有成立「汉剧硏究社」之议,准备于十月庆典中,再度推出较为特出的两三个节目,均为平剧所无、或互有差异者,计:一、乔府求计 演鲁肃因想讨荆州向乔阁老求计,反遭奚落之一幕,亦为「单刀赴会」之前奏曲,平剧中言菊朋虽有近似的唱片一段,惟却未见其演出过;南派的林树森也是在抗日战事胜利之际,才从汉剧一末后起之秀的袁双林处得到脚本

  • 文章中国国剧是汉剧而不是京剧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42卷 第4期  作者:丘立才 出版时间:2014-10-31
    关键字: 汉剧 西皮 二黄 剧本

    代表中国的文字是汉字,代表中国的语言是汉语,代表中国的戏剧也应是汉剧。中国戏剧之多,举世无有,各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戏剧。以地域戏剧名称的有汉剧、京剧、评剧、豫剧、越剧、沪剧、晋剧、湘剧、苏剧、扬剧、楚剧、桂剧、壮剧、粤剧、潮剧、琼剧等。在所有剧种中只有汉剧,这一剧种在全国所占的地域最广,据周恩来总理统计,全国13个省有汉剧。然而,在一般人的眼中,代表中国戏剧的「国剧」却是京剧。从汉字的产生、从国家的产生、从戏剧产生的历史来看,中国「国剧」应该是汉剧

  • 文章湖北汉剧团负责人——习志淦来台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97期  出版时间:1990-10-10
    关键字: 习志淦 湖北汉剧团 汉剧

    大陆中坚辈著名编剧家兼湖北汉剧团负责人习金淦先生最近悄悄来台奔丧,他透过此间友人引介,看了几出台湾的国剧演出,他认为台湾演员的传统技艺基础很不错,但即使是传统老戏,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情感作调整。习志淦在大陆戏曲界是个响叮当的字号,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像「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洪荒大裂变」等,每一出都各有特色,以创新手法与观点处理戏曲作品,使得他所属的湖北省汉剧院每每在全国汇演中出尽锋头,被誉为「鄂军突起」!透过台湾剧作家

  • 文章一九一二~一九四五年间的湖北汉剧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88期  作者:石文杰  出版时间:2013-05-20
    关键字: 汉剧 历史变迁 发展概况

    本文榮獲第五屆《湖北文獻》研究生論文獎學金,作者石文杰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張春英、馬德茂。

  • 文章浅谈家乡汉剧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4期  作者:陳明節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家乡娱乐 戏剧文化 汉剧 汉剧团演出 戏剧种类

    往昔家乡娱乐,戏剧方面,约有三类,为汉剧、木偶剧、潮州剧。潮州剧或称白字戏,演员有数十人,全为男童,偏重唱工,多以生旦为主之全本连台戏,其丑、净、老旦等少数角色,则由成人扮演,武场用小锣、小鼓、文场乐器甚齐备,伴奏柔美,演员每唱完一句或一小段,则有幕后全体演员之和声,并有其进三步退三步之独特台步,然以河洛话唱念,吾乡人多听不懂。因之,演出机会甚少。木偶剧或谓木猴戏、傀儡戏。剧团由五、六人组成,只须搭小戏台即可演出,其木偶以七条悬丝操纵,至为灵活,演出时以

  • 文章民國廿年代漢口大眾娛樂文化以民眾樂園為例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80期  作者:常清煜  出版时间:2011-07-10
    关键字: 汉口 大众娱乐 民众乐园 汉剧 抗日战争

    作者常清煜,女,廿八歲,河南南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共黨史研究2008級碩士生。

  • 文章南國牡丹古樸典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汉剧 大埔文化 大埔民声汉乐团 文艺演出 演出成就

    汉剧又称外江戯,是我省粤、潮、琼、汉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在梅州市流行已有二〇〇多年的历史。而该市的大埔县是汉剧之乡,业余汉剧团遍布城乡,出现不少「汉剧世家」,闽粤两省的汉剧团,几乎都有大埔籍的演员,故民间素有「无埔不成汉」之说。它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又吸收粤东民间音乐,使音乐唱腔古朴典雅,激昂悠扬兼备,加上其中州音韵与客家话语系基本相同,又保留有中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因此成为客家人所喜爱乐见的地方剧种。为了继承和发扬大埔的汉剧,一九五〇年该县组织

  • 文章大埔是漢樂之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如劍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汉乐 民间文化艺术 广东汉剧 发展历史

    粤剧、粤曲、粤菜为广东三宝,粤乐、潮乐、汉乐并称广东三乐。汉乐(剧)源自中原,在客家地区广受欢迎,大埔汉剧(乐)在中国艺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南国牡丹」,亦誉为「汉乐之乡」。

  • 文章南國牡丹 古樸典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汉剧 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 “木偶戏” 演出活动

    汉剧又称外江戏是广东省粤潮汉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在大埔流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闽粤两省的汉剧团几乎都有大埔籍的演员,故民间素有「无埔不成汉」之说。五十年代,为使汉剧茁长,一九五0年七月曾召集老艺人组织了《大埔民声剧社》。荟萃人才逐渐形成为一支汉剧团队行当齐全,陈容可观。如名青衣黄桂珠(女),名老生黄麟传,名丑罗桓极,名小生刘绍麟,名红净范思湘,名花脸罗千秋,名婆角刘千万,以及名乐师罗璇罗享韶,罗琏陈德魁等。这些名艺人和乐手有的早在三十年代驰名于广东、福建

  • 文章迎春獻藝百花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新春演出 文艺活动 美术书法 汉剧汉乐 诗词摄影

    谊深」四个大字。市作协主席、《嘉应文学》总编辑古求能题诗云:「月华溶水深无色,红袖添香与苦何。道是相逢还相识,与君同戏右军鹅。」其诗书龙飞凤舞,诗情画意。接着,县文联下属各协会代表分头活动纷纷现场献艺。广东汉剧、汉乐丰富多采多姿。目前保留的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亦创作了一批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在中国戏剧中独树一帜,曾被周恩来称誉为「南国牡丹」。大埔县是「汉剧之鄕」,人才辈出。一九九七年,姚美良先生为汉剧的继承与发展,捐资提倡,发动东南亚、台港澳地区汉乐爱好者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