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族融合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華民族的融合與拓展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5期  作者:陳大絡 出版时间:1983-03-01
    关键字: 名族文化 民族融合 中西交流

    来,长期不断的融合,长期不断的陶铸,业已构成了新生的中华民族,促使民族日益茁壮、日益繁衍,以及往圣豪杰所建立的光荣面,求之世界民族历史,是无任何民族能与之比拟的。惟因我们的民族性,是采取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态度,所以才能做到各地的人民与人民之间,由于自然力的驱使而融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精神无间地延续了数千年民族的生命与文化而不堕,并能日益光大起来,成为一个文明的古国。我国民族的融合,虽然有人把它分为四个大融合阶段,然而实质上数千年来均是民族融合的历程,也是

  • 文章古城西寧換新裝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5期  作者:陳若曦  出版时间:1988-09-20
    关键字: 西宁 历史沿革 西宁见闻 西宁宾馆 民族融合

    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知道,这个盆地因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上,又扼靑海高原的咽喉,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西宁,可以控制靑海和甘肃;失了西宁,中原门户受到居高临下的威胁,关中地区便有朝不保夕之忧。正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民族在这块土地竞技角力,也曾各领风骚过。从城市名称的沿革,也能看出汉族的扩张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公元前这里是羌人的天下。汉武帝时,汉族势力第一次到达这里,设了「西平亭」。汉宣帝时,为了长期对付羌人,赵充国将军进行屯垦,一路从金城(兰州)到「临羌

  • 文章國父民族思想的演進 堅持文化傳承 光大中華民族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2期  作者:王壽南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融合

    作者王壽南先生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 文章廣東先民考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6卷 第4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8-10-31
    关键字: 广东省 先民 岭南 马坝人 民族融合

    (注:四面青山的粵東山居農村之一)廣東之先民是指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入之前的土著居民,應當包括春秋戰國與唐宋以前的歷史時期。古時尙未有廣東省的設置,故當時兩廣之地多稱爲「嶺南」。《通考·地輿·南越》載「自嶺以南,唐虞三代爲蠻夷之國,是百越地」。南越則指今兩廣而言。因兩廣位於五嶺之南,故稱爲嶺南。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諸嶺與越城嶺。唐時分天下爲十道,其中嶺南道者,包括今之兩廣及福建之漳浦等地。宋時分天下爲十八路,其中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者,即今之廣東,廣...

  • 文章從中原到台灣移民史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6期  作者:蔡天來 出版时间:2000-07-01
    关键字: 台湾移民史 民族融合 福建广东移民

    我們的先祖遺民來台灣的原因:係中原動亂及人口壓力,因人之常情乃厭惡動亂,喜愛太平安逸。中國大陸,歷來多有大動亂,加上台灣早有「台灣好趁食(謀食)」,「台灣錢,淹腳目(腳踝)」的美景膾炙人口,自然成爲避亂的好去處。人口壓力:因大動亂固然引起人口遷移,但是太平盛世卻引發人口增加,人多則窮,人民生活又陷於困苦。在人口壓力中,福建、廣東兩省因境內多丘陵,人口壓力最大,我們的先人向台灣移民,自然最多。在台灣的移民:荷蘭人入侵台灣以前,台灣已漸形成漢人村落。當時台灣...

  • 文章中華文化之未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1卷 第1期  作者:楊祥麟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中华民族 民族组成 历史渊源 农耕文化 满清时代 民族融合

    歷代中華民族的成長是極其艱苦坎坷的,單從若干類族的稱呼上的字形,己可概見一斑,舉凡加諸「非我族類」者,非犬羊如狄羌,即蟲豸如蠻貊,尤其甚者,即廣東「土著」,對於自中原移粵之「客家」,亦以「」形回贈,故意在客邊加上一個「犬」字的偏旁。前者是中原民族對待邊族,後者則爲邊民之回敬。凡此,於今雖若無意識之惡作劇,但卻正反應了當時各民族間血痕斑斑殺伐鬥爭之慘變,及仇恨敵視之偏差心態。不幸而幸者,是這般無謂的言行,在經過一番衝突格鬥之後,均能化干戈爲玉帛,和氣了結,...

  • 文章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5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73-05-25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 国史分期说 儒教大同文化

    采用种族的观点,分中国历史的演进为两个系统。(1)纯汉族的系统。自唐虞三代,中历秦汉魏晋至南朝,陈后主叔宝祯明三年(五八九)的被隋征服。是为第一中国。(2)汉族与胡族混合的系统。这一系统从隋朝统一算起,至西元一二七九年南宋灭亡止。是为第二中国。在第二中国时期,「汉族为胡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系统。」幸「年世愈后,胡气愈少;至于周(世宗)宋(太祖)胡气渐消,至于无有。两宋三百年,且尽是汉风。然究与纯粹汉风的第一中国仍有不同。至于元朝以后,文化风气,随朝代为转移

  • 文章古都太原芻議(上)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靳生禾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古都太原刍议 七朝古都 地理形势 民族融合 多元文化

    上个世纪抗日战争就是明证。唯其如此,前已述其详,晋阳尝为七朝古都:第一,太原相对封闭的地理形势,决定了它从来不曾成为长足开放而辐射天下全局的大古都;第二,太原冲要的地理位置及其独有的完固的地理形势,又决定了它往往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抑或中央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别都与陪都。四、民族融合的摇篮和多元文化汉代的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全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旷古无匹的史学家。他既重视文献,网罗天下群籍;又重视实地考察,足迹遍天下。这使他具有博大思精的历史视野和地理视野,使他

  • 文章輸出中國文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9期  作者:王集叢 出版时间:1986-09-30
    关键字: 中国文化 东方文化 世界影响 中国历史 民族融合 文化输出 西方科技

    陳立夫先生曾在韓國「建國大學」講演「東方文化對於人類之貢獻」,指出「兩次世界大戰之慘痛敎訓,應足以喚醒世人,使知僅憑武力與金錢,不足以解決世界問題;人類之幸福,全憑去私心存公道一念之轉,亦即道德二字之眞義所在,不和不平之事實旣存在,世界安有和平之可言耶?」的確,武力能使人屈服於一時,但不能維持長久和平,不僅兩次世界大戰有「慘痛敎訓」,全部人類歷史都可證明。至於金錢,向來有「金錢萬能」、「有錢買得到鬼推磨」之說,但事實上人間有許多困難,自然界有許多問題,金...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