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氏族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試論譜牒的淵源及其史料價值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1卷 第2期  作者:胡文連 出版时间:1995-04-01
    关键字: 氏族 地方志 家谱

    我国的谱牒,为记述氏族世系的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维三代尙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据《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对此,司马贞作注:『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并仿《周谱》,谱起周代。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牒之说。盖因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足见早在周代已有谱牒,而且司马迁亲自看阅并利用过谱牒。但是先秦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事,它由官方掌管。清代史学家高则诚在《高邮沈氏

  • 文章漫谈武进氏族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10期  作者:北苑  出版时间:1977-11-15
    关键字: 武进 氏族 姓氏起源 吴姓 虞姓

    氏族之于地方,犹民族之于国家。盖一地方之氏族,与地方之开发繁荣乃至政经文敎,都有莫大关系,尤其是地方巨族,往往左右地方政治经济。然地方氏族情形,历来方志甚少记载,若干典籍中也只说到姓氏的起源,至其迁徙发展等,散见于各典籍者也只一麟半爪,如通志云「季札避国,子孙居齐鲁之间」,其后如何呢?便无下文了。我们武进县志关於氏族情形,根本只字未提,因此欲明我武进各氏族情形,只有求诸各氏族谱乘,但有几人曾将族谱带来台湾?纵然有,也只有少数一二姓而已。笔者细数同鄕通讯录

  • 文章陈大络教授谈宗亲·宗族·氏族和国族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期  作者:陳大絡 出版时间:1982-11-01
    关键字: 宗亲 宗族 氏族 历史考究

    我们的地缘组织是同鄕会,血缘组织是宗亲会。闽北陈大络鄕长为国立师范大学敎授,近届休假一年考察进修之期,但仍不忘写作,有所建白。他说:「百篇勤著述,卅载乐弦歌;谁谓舌耕苦,小休为养和,」应该这也是其心愿。客岁,曾为「亚太地区华人宗亲谱系硏讨会」,引述「宗法、宗谱、宗族的溯原」;近者复应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之邀,撰述「陈氏根源、祀典与宗法、修谱之探微」一稿,约五万余言。刋在「台北文献」,稽考源流,至为详尽,其于宗亲、宗族、氏族的定义尤见精确。他说:宗亲,也可叫做

  • 文章对当前氏族修谱的我见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3期  作者:李鴻儒  出版时间:1980-10-15
    关键字: 氏族修谱 谱学 文化研究 学者评论

    谱牒。即谱系也。同为记述氏族世系之书。史记太史公自序:「取之谱牒」后汉书袁绍传:「上告祖灵,下书谱牒」(见辞海)准此以言,可见谱、谱系、谱表、谱牒、家乘………同为姓氏之书,其有助于愼终追远,弘扬伦理道德,复兴文化的功效则一。二、中国谱学的演变中国谱系之学,创于周,兴于汉,盛于魏晋,其间纵遭秦火之厄,然自魏晋以迄隋唐,官府民间,同为重视。且民间所撰必上之官府,以备综覈。故其撰作,限制綦严,待赵宋以后,则大异其趣。就谱学的体制言,虽其地位似觉逐渐降落,若从谱学

  • 文章記江陵鄕賢林敬臣先生為悼念林公畢生奉獻鄉村教育而作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0期  作者:趙覺民  出版时间:1976-07-10
    关键字: 林敬臣 乡村教育 林氏族校

    肥美,农作物种植生产,无须施肥,以致家裕人足,相当富庶。惟可惜的是风气不开,敎育落后,关于这一点,实际上也并非「南五洲」如此,即整个鄂中地区,除少数县市城鎭设立中小学校外,鄕村里完全没有正式的新制中小学校存在,仅以私垫代替中小学传授男女靑少年的知识,一般人称之为识字的「启蒙敎育」,学生仅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或是四书五经,较有规模的私垫人数亦不会超过五十人,而且靑少年的年龄差距甚大,素质亦极不整齐。「南五洲」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即有一所颇具规模的「林氏族校」,设立

  • 文章從龍在中國——淺談「龍及龍的傳人」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228期  作者:邦正楊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氏族图腾 龙文化 民族精神 伏羲

    的一生,英明贤德、悲天悯人、殷忧启圣、心系苍生、建树良多、功勋显赫。传说他因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研创鱼网的编织,教民渔猎,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创立婚姻制度,将族内婚转向为族外婚,促进了氏族的结盟进化及繁衍绵延。创制瑟的乐器和乐曲,移风易俗,提升人民灵性的领域。更从龟身花纹得到启迪,妙悟宇宙间阴阳变化的道理而绘制八卦,仅仅使用八种看似简单但寓意深长的符号,可以概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周易记载:「可以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观万物」,和「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

  • 文章中原上古居民祝融氏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5期  作者:張與仁 出版时间:1970-05-01
    关键字: 上古居民 祝融氏族 史料考证 文化

    一)祝融集团左传昭十七年云:『郑,祝融之墟也』毛诗谱云:『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郐国为郑武公所灭,郑为著名之国,故称于郑,而实则郐为祝融之墟。郐在郑州新郑之间,正是中州之中,其时间在商周之前,其范围有八大部落,可为中州最老最大的氏族集团。祝融八大部落即国语所谓祝融八姓者[1]:一曰己姓,昆吾温苏顾莒纪[2]是也;二曰彭姓,彭祖豕韦是也;三曰妘姓郐鄢邬陨偪阳夷鄅是也;四曰曹姓,邾娄倪是也;五曰芈姓,楚夔是也;六曰秃

  • 文章數歷史腳步·談族群融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3期  作者:姚秀彥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早期氏族社会 制度沿革 思想文化

    北接沙漠、南包丛林,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早期有上万的原始族群,但在历史的长流中,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他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在这里,我们追踪一下他们的脚步。早期氏族,以血缘结合,婚姻制尚未建立,「民知有母,不知有父」,以自然界的某种灵物作为族徽,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谓图腾。大体来说,东方沿海一带为鸟图腾,西方为羊图腾,期间又有数以千计的大小不同氏族,各有本族活动的地理环境,也各有自已的生存之道,居平原之地,发明了车,靠水的地方,发明了舟。这族

  • 文章平遠風物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期  作者:黎義本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平远 历史沿革 氏族 教育 物产

    部份地区划出归鎭平县。至淸朝雍正十一年,程鄕县升格为嘉应州,本县乃改属嘉应州。民国成立后,废除府、州、厅后,本县直属于省。本县面积有一、四八二·七五平方公里,行政区分为十三个鄕,人口依据民国二十七年数字,有十万余人。二、居民与氏族本县居民,均为客家人,其祖先均系由北南迁之中原移民。语言均为客家语。至於氏族,计有六十个,绝大部份都是传统的聚族而居。其分布情形如次:⒈仁居鄕有:王、丘邱、朱、李、吴、林、兪、马、涂、袁、翁、陈、郭、冯、曾、温、刘、黎、潘、卢、严等二十一氏族

  • 文章吾祖吾宗陳氏初探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0期  作者:陳墉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陈氏宗亲会 祖宗溯源 宗亲大会 氏族

    中南等门子孙全部编入谱中,迄半个世纪以来,因外夷入侵,内外交争,国难家危,以及春秋沧桑,许多原谱随之失散,年深日久,荒疏失序,辈乱不堪,行若路人,而形成思祖无考、念亲无稽之憾。我阜宁县陈氏族丁繁盛,六门约达五千多分支,族众约达数十万人之众。祭祀祖先,怀念前辈尊长,是中华民族之美德,亦系陈氏宗族之美德,更是每一宗族孝子贤孙之职责,并可激励陈氏子孙后人奋发向上,团结奋斗,愼终追远,为振兴中华文化作贡献。贡献社稷,功在家国常云:黄河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华夏后裔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